外汇海龟回忆录:祭奠一下我这几年的外汇人生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说一下自己的情况。2010 年我以普通散户外汇交易员的身份进入外汇市场,2013 年开始从事外汇分析师工作,同期还创办过一家外汇红利网站,现在已经出售。2014 年我又有了另一个身份——量化交易程序员。2016 年我担任过一家平台公司的风控总监,不过现在辞职了,准备 2017 年干点别的。
好的,介绍完我的一些基本情况,现在我来谈谈我在外汇行业的这些年:
第 1 章 入坑
18岁那年,我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怀揣着一颗想要统治世界的心踏上了异国他乡,开始了留学生涯。起初,我只是在学校换钱交学费,或者在印度叔叔的银行换生活费,并没有意识到汇率波动和外汇买卖差价带来的机遇。
刚进大学就认识了一个学霸,一个从英国转来的中国人,大二的时候我和他住同一个宿舍,他带领着整个宿舍的人都陷入了外汇坑。
他经常学习,我也是那时才知道。在这之前,我从未接触过股票和商品,只是知道父亲从股票交易员变成了长期持股人。一开始,我玩了一两个星期的模拟交易,只知道开仓、平仓,更不知道K线均线的基本知识!我都不知道开了多少手,自然也不知道止盈止损是什么。那么我是如何选择入场和退场的时机的呢?我是在玩游戏前入场,游戏结束后退场。
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我自然是自带主角光环的——最后还是赚到了。这时候整个宿舍也都有些外汇接触了,时不时会集思广益,构思策略,交流经验等等。于是,我们决定实打实的干起来!当时我开户30美金,处女账户,0.01手玩,结果自然是一枚炸弹,账户里只剩下5块多人民币,整个宿舍基本血本无归。
这次经历引发了一连串的自我怀疑,大家都进入了迷茫而疯狂的发展期。学霸学策略模型,理念是基于波浪式波动;内向的人学EA,当时痴迷于马丁和变种马丁EA;我的师父(我崇拜他,是因为他那疯狂的笑容和几乎相似的梦想)在学祖鲁,试图找到一个可以引领他走向人生巅峰的大神;我则继续玩我的游戏,基本不去研究技术,只是做了一些计算。如果每天只赚2%的话(我以100美金赚2块钱的想法为依据),一年就能赚4亿!光是想想就兴奋不已,后来还想重复当年的算法算出4亿,可惜没算出来,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种疏离状态一直持续到一次夜宵时的谈话,当时宿舍里的人聚在一起吃萝卜糕。不记得是谁提起的话题,我们聊到了均线。然后大家在之前的探索中发现了200日均线,它对K线形成了一个非常强的压力区。关于这个话题,室友们达成了共识:没必要天天下单,如果这个单的准确率高,我们可以重仓押注,一次就能赚大钱。于是大家形成了统一的行动指令——回去就存钱,要玩大。每个人都存了几百美金,准备等到200日均线和K线发出信号的那一天。
随后的一段时间,大家依然每天看盘,了解走势,我依然玩游戏。
终于,200日均线的信号出现了,大家都在等这一天。一口气登录账户下单,之后也时不时关注自己账户盈亏的变化。大概几天后,说到这次的收获,持仓的权重自然是不一样的,但最大的区别就是持仓时间。有的人当天赚了一点钱就跑了,有的第二天就跑了,最长的也只拿了80个点。最悲惨的就是我师父,当天晚上入金,操作顺利后,第二天梦醒发现账户爆仓了。还有人收到了一点点回本金。
经过上次炒外汇尝到一点甜头之后,我们按捺不住年轻的荷尔蒙,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之旅。
有一段时间,我们都对Zulu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没有基金管理经验,特别是没有风险控制知识,在Zulu上被彻底消灭,市场把我们杀得没有留下一丝草。我把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上面。最困难的时候,我叫其他室友“借”点面,回去吃咸面。为了下饭,我偶尔会“借”点干辣椒泡在面汤里。但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乐观,积极,有勇气向资本的邪恶势力发起挑战……
还记得那是一个暑假,我正玩着对冲格子,每天有3-5美元的稳定收入,本金50美元,那时候的我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给爸爸打电话的时候,甚至告诉他,我想辍学,自己开一家金融公司!
走在河边,脚都会湿。电网终于有一天出问题了,咔嚓一声就坏了,彻底到我一瞬间怀疑人生。我那么信任的电网怎么会坏了?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外汇实盘交易论文,我发现重大数据会引起市场的突变,所以我决定以后关注财经数据,不为了数据而持仓。这个习惯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我毕业那年基本把时间都花在跟黄金打交道上了,可能是这个商品的属性天生刺激吧,波动的时候烦人,突破之后一飞冲天,就像是经过各种前戏之后的猛进,根本停不下来!
因为美国持续QE(量化宽松),金价虽然还没跌破1525美元,但还是处于衰退期,那段时间我看空黄金,持续做空,账户也翻倍,当时用的是fxcm,操作界面对于我这种小投资者来说,是致命的诱惑,高昂的气势,和MT4不一样的操作界面(后来证明比TSII强),让我看起来更专业,真的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又是一个假期,我回到了国内,照例下飞机后病了一周,适应当地的气候。第二周,我还是交易黄金。市场没有按照预期运行,我决定周末持仓。奇怪的是,周末,中国人民银行突然宣布下调准备金利率,我只能面无表情地应对。手里还拿着空头仓位!我知道,周一早上开盘时,我的账户很可能将面临巨额亏损,我无能为力。
周一开盘后,先是跳空高开,吞噬了部分获利盘,随后快速上涨了一段时间。我认输了之前的单子,被短线的涨势冲昏了头脑,开始追涨,开多。然而这波上涨并没有持续多久,在QE的长期影响下,这只能是短期反弹。我高估了这次数据对市场的影响。在黄金继续进入下跌趋势后,我的心思还在周末央行降准的事情上。
在我连续两天逆势加仓之后,这个账号又爆仓了。
第二章:进入行业
毕业那一年,除了要应对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设计,还需要考虑未来的人生选择。
最近几个月,我和室友(现在想来他是典型的阴谋论者)讨论毕业后该干什么。一开始我计划去美国深造,或者去澳洲和毛利人跳舞。但在室友的影响下,我觉得经济学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外汇实盘交易论文,金融是每个时代的驱动力。在分析了几个国家的市场情况后,我觉得人民币国际化(我以为国际化就是自由浮动,波动性扩大)是未来几年的趋势,于是决定回国。
(虽然国有化进程比最初预期晚了两年,但终于开始了。然而,我们低估了政治干预——货币管制。2016年开始的管制大大增加了资本流动的成本。)
回来之后,我在国内做了几个月的散户,然后就想去西安当摇滚歌手,家里人一开始很反对,后来我请人算命,说我适合去西北。后来资本让我清醒了,决定留在这个行业。选择金融行业,就是为了速度。家里并不富裕,这样的生活环境,可能会滋生出对金钱本身的渴望,而忽略了金钱的工具属性。
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初入社会时,我权衡利弊,做出了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如此幼稚的选择。我放弃了花旗银行的offer,选择了上海黄金,因为花旗银行会做运维,而上海黄金承诺做理财经理。一开始我以为理财经理就是会配置资产的,结果他打着资产配置的旗子卖黄金TD。这份工作我干了十几天,发现不对劲,就放弃了。
接下来我继续追寻金融梦想,进入外汇行业,在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做分析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野手都是分析师,而分析师大多是新手),工资只有800块,出去吃饭都要靠女朋友撑腰。管理很轻松,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去研究自己喜欢的策略。我基本上每天醒着就研究指标,把国内外论坛上能找到的指标都研究了,还看了算法,测试了算法,研究了至少一千个指标。
接下来就是实盘交易了,交易员们自己开户,经过所谓的筛选程序,每个交易员的账户有2000美金,幸运的是,当时他小赚了一笔,是同一批中第一个符合条件,开始领取保证金的交易员。利润怎么分的我都忘了,亏损是我公司3个的70%,我记得我拿到的第一个账户是4万美金。因为是第一次接工作,急功近利,拿出了当年的大剑——网格交易,追求短期暴利。结果可想而知,很快就到了爆仓点,我出局了,账户里亏了1600多美金。
回家后我没跟妈妈说这件事,妈妈很反对我做这种体制外的工作,幸好爸爸聪明,拿出自己的小钱袋帮我凑足了,我才勉强熬过去。
人穷了就会想到改变,人陷入贫困的时候,寻求改变的动力就会更大。基于一些市场调研和心理分析,我决定创立礼金网。礼金网最开始发布各个平台的礼金信息,并且把礼金分为不同的类型,方便查询。比如可以提现的,可以抗亏损的,或者只能当保证金的。后来又加入了平台竞争信息,再后来又加入了平台活动信息。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对国内外这些主流平台有了大概的了解。
果然,喜欢捡便宜的人远超我的想象。很多人对这些信息感兴趣,每天都有大量的咨询电话和QQ咨询。但是网站缺乏盈利模式,或者说我一开始不知道需要设计盈利模式。网站持续运营了2年,最后不得不卖掉。买家也是智障,买了域名却买不起数据。
我运营红利网站的时候,在一家投资公司给别人做量化交易,他们推出的主流EA本质上都是马丁格尔,但是不停的变,比如多个相关货币(当时是EUR/USD和MYR,奥美和纽约),大部分客户和代理商都看不懂。这里我想说,马丁格尔不是不能用,只是数学模型里马丁格尔策略的预期收益是0,也就是没有收益,但不代表不能用它赚钱。
然后公司就上线了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业务套路,其实就是用客户的钱从铁汇拿奖金。我也因为开发了几个这个业务的辅助软件,在一些小圈子里小有名气。做得好的公司,除去客户分红和运营成本,利用不对称套利,月盈利都在20%以上,大家都很开心!
2014年10月应该是那些还能在玩的人的最后一年了。同年4月,我离开了公司。其实,当时就有传言说将在9月份倒闭,但大家要么认为我在有人脉,比如二级办事处的负责人,要么幸运地认为找不到我——比如,他们用三角套利,但最终血本无归。
当时火线论坛宣布有事要退出,我看这或许是个机会,想在论坛分一杯羹,就拉着师傅开始干活,他当时正好回国,也在研究一些东西。不过当时主要还是以IT研发能力为主,客户群体定位不对。不过因为产品还行,很快积累了一些客户,到我们关站的时候,注册用户17万,活跃用户4000+,外汇散户估计有300万,这个指标还不错。坑爹的是没有盈利模式,而且生意一直不景气,直到有人指出,这些炒股票炒外汇炒期货的散户,他们的需求是赚钱的希望,不是赚钱!但是我们的产品是培训交易技巧的,目的就是赚钱,这真是奢侈啊! (外汇行业的留存率是万分之七,也就是说万分之七的人不亏钱,万分之二三的人可能赚钱,英国FCA统计显示外汇衍生品投资者亏损比例达82%,这份报告明显给行业面子)
资本天生嗜血,大家都自称聪明,想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但真正顶尖的聪明人,却在用黑科技从我们口袋里掏钱。
第3章 进入圈子
2015年我加入浙商期货自营交易平台从事期货交易。交易室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上班收手机,有信息传输设备,上厕所时间也规定了。每天早上行情分析,晚上总结,大量的学习和练习时间。每个人头顶都有摄像头,每两个交易员跟着一个风控。培训资金20万,启动资金200万。所有这些,除了见识见识世面,对提高交易基本没用。为什么这么说呢?交易策略其实是老板决定的,为了盈利,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用交易能力赚钱,而是跟大户的钱磕头。然后怎么弄假交易量,怎么弄K线,怎么导均线(我们都住在交易所大楼里,据说是用来做并行服务器的)。
这些期货公司的自营交易平台,大部分要么拿客户的钱去交易远期合约,要么两个交易团队商量好扣一个大客户(钱多,没背景)一点一点蚕食。另一部分属于**公司,里面有些交易员可以秒进秒出超短线,一个月轻松赚1.8万,但就是做不大。股票团队我就不多说了,无风不起浪,虽然传言没那么准确,但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至于固收团队,他们属于另一个世界,基本离我们投机交易很远。
研究报告也是一个线索,只有背景强大的团队才可以卖,因为你收了顶罪费,所以必须有强大的背景背书。
进入圈子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身份和立场和那些野蛮操盘手不一样了。我经常去北京参加一些行业聚会,那里有很多了不起的人,但也很腐败。因为赌博会刺激内啡肽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赢钱也能分泌多巴胺。这个圈子里的人有些不正常。虽然说牛逼的公司里有营养师、心理学家,但很多出去办读书会、招三线玩家打**游戏的,都是这些人。
虽然聚会的时候大家都是业内人士,但是大家在这里的立场不一样。通常会有一两个大佬,一般是政府赞助的,目的也不一样,有的想开新公司招人,有的想推广产品。然后会有一批土豪,想发财,或者来招操盘手,大部分都是空手而归。这些土豪很多都是被忽悠去做资产管理的次级债。也有想创业的,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开个工作室什么的。也有就是来玩的,基本都是资金稳定,交易稳定的独立操盘手。偶尔会冒出一两个来吹牛的、学术大师,吹牛的一般会说今年是牛市,乐此不疲地讲自己的成功故事。
学术大师分很多种,我见过专门研究VIX(注:VIX是芝加哥期权和期货交易所使用的市场波动率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市场对未来30天市场波动的预期)的人,据说所有的博士论文都是关于这个的。自营交易足以让他们谋生,我猜他们在家太孤单了,来这里找个部落吧。再有就是做人工智能(主要是机器学习)的,不过都是小众的。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普遍比野蛮交易者要厉害,市面上大部分给观察账户放出来的EA,在机构里研究量化研究的,基本上第二天就能抄一个。
后来我离开了这个圈子,主要是因为一个前辈告诉我,在这里和在体制内没什么区别——进了这个圈子,有钱没时间,很难放弃一切。我想了想,很难接受时间的制约,甚至成为政治上的白手套。于是,我辞职了。
交易由亏损转为盈亏平衡。
2014年之前,资金曲线波动很大,虽然我不再因为亏损而失去理智,但总体还是亏损。从亏损到横盘整理,我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就是“放下”。因为之前的研究,我对大量指标有些经验,甚至以此为依据讲课,这让我有了光环。但当研究的深度和体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量变终于导致质变,我发现这些指标不过是衍生品,无非是时间和价格的衍生品。随着屏幕上的图表数量减少,满屏的指标逐渐剥落,露出干净的K线,我开始止损(原理就是降噪)。这时候交易不代表不需要工具,我个人还是会用斐波那契延长线和鱼叉线。(因为斐波那契可以计算战争周期,我心中的血腥屠夫格外喜欢这个工具)。
除了让交易软件变得干净之外,还能避免数据变大,我真的很讨厌这种突然的不确定性。
从2014年到2015年中,我的交易基本持平,没有盈利也没有亏损,有点难熬,只有佣金稍微盈利,一度我甚至觉得佣金和点差是我交易的障碍。
直到我遇到狼叔,我觉得我们是无视年龄差异的亲密朋友。他来自上海,有自己的交易室。我们说话不多,但聊的基本上都是有用的东西。我从狼叔那里学到了如何在现在的交易中使用鱼叉线。我估计可能的趋势,然后用斐波那契扩展和斐波那契时间线来查看点位和时间。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交易记录。
注意,是讲如何使用,而不是如何记录。上学的时候,我就养成了记错题的习惯。我把所有错题都记在一个笔记本里,然后努力改正以前犯的错误,力求在这个小领域做到完美。但在交易领域,这无疑否定了过去的经验。
有人认为,在交易中,我们记录的交易记录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符合自己的体系,亏钱也是对的。我不能说这种说法最终是否会带来好的交易结果,我只是在说另一种建立体系的方式——试题簿模式。
交易记录还是要保留xm外汇,但是定期复查交易记录的时候,不要纠结于亏损,不要去改正其中的错误,只看盈利的记录。把当时记录的情况(包括心态,比如家庭变故或者和老婆吵架,哪怕心里觉得没有受到影响),如何判断进出,当时的时间,尽量汇总对比信息,找到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很可能就是你的优点,也是盈利的关键。不要去改变自己的缺点,很多缺点来自于人性,甚至写在DNA里,就像你讨厌香菜的味道(讨厌不讨厌香菜,来自于11号染色体的记录),就算以后可以吃香菜,你还是不喜欢,对你的意志力和时间也是极大的浪费。粗略地说,就是扬长避短。
所谓完美,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
第四章 人间凶杀案
本章讲述进入金融衍生品公司高层后看到的那些嗜血的事情。
在我看来,无论是所谓的技术分析师,还是所谓的基本面分析师,他们工作的核心内容都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剔除噪音,寻求能够撬动市场的核心信息。这是开发指标的人所追求的,这也是消息分析团队所追求的。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两派其实是水火不容的,但大多数上手的人,都会支持谁给他们甜头就支持谁(甚至拥护这一派的理由也并非客观,而是自我催眠的结果,这就类似于下单前在多空之间犹豫不决,但下单之后,你坚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就会不断用理由来强化自己,为市场加油打气,就是这种心态的衍生)。
因为CFD衍生品已经带有杠杆,所以千万不要再加杠杆,比如银行贷款,高利贷等等,不要押注翻盘或者暴富。
从业这几年,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投资者跑路或者自杀。我做期货的时候,同事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客户跑路了,没地方可去,最后在网上直播卖淫,逼迫堕落的女人吃屎,最后跳楼自杀。
因为这些年实体经济转型,很多以前的小老板都来搞金融,他们在实体经济中借杠杆惯了,或者被业务员忽悠了,就集资搞金融,效果毋庸置疑。有意思的是,我们的银行家专门针对这群人有业务,一般都是和当地银行高管有关系的银行前从业人员,到处寻找借高息贷款或者还不起银行贷款的人,通过转移一些目标让他们承担银行债务,把资金缺口变成坏账,然后给他们一些钱,跑路,一条龙服务。
很多人说MM的平台作为做市商、博彩平台,是一个垃圾平台。
我们来想一下这个逻辑,如果你的订单是进入市场,进入流动性,那么谁来接你的订单?当流动性耗尽(市场只压买单或者卖单)的时候,触发止损的时候,按照市场规则肯定是无效的。被爆仓的风险谁来承担?
从交易环境上看,流动性平台LP一般都有last look机制,就是如果我不接受对我不利的订单,那么客户自然就下不了单了。对于小散户(资金在50万美金以下,交易量不大)来说,MM的优势就明显得多(更多关于Last Look机制的介绍,请关注子汇商传媒公众号)。
但所谓的MM其实也是分不同类别的,对于用MM套餐入市的交易者来说,他们的风控系统一般会控制交易量的溢出,甚至自己承担敞口风险,这个系统比较复杂,消耗的资金也比较多,需要比较好的风控和IT团队,所以这个算是半个MM。
然后你进场(直接进场或者桥接都可以),用MM开两个群,控制哪个客户进A,哪个客户进B。很多中型平台都是这么做的。为了口碑,不好直接把客户赶走,如果发现客户赚钱了,就把A丢掉。
然后对于纯MM来说,这些平台要么是巨头平台,比如IG,CMC等,要么就是小跟风平台,大平台一般不会在意你赚的那点钱,小平台就跑路了。
第5章 逃离刀刃
不管你是散户,还是专业交易员,我们都叫他们交易员。不管你是进基金,还是在家做,如果想盈利,就得足够努力。这不是一个神秘的行业。我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我的行业与众不同!”
你交易赚不到钱很正常,因为比你努力的人都是从你身上赚钱的。你以为你加入一个机构就很牛逼了吗?你以为光环、无穷无尽的信息、数不尽的资源就能赚钱了吗?NO,我给你举几个我身边的例子。
ACCA 一名大四学生入职高盛,一年要坐 100 多次飞机!她必须提前在下榻的酒店找理发师来理发。如果工作很重要,而她又正值月经期,她必须服用避孕药,确保自己处于工作状态。
我的一位平台工作人员,以前在彭博社工作,负责追踪亚洲资讯,他早上5点就要起床准备一天的工作,经常晚上11点结束工作,回到家后就在车里睡着了,根本没有力气开车。
我的另一个朋友曾在杭州生活。
只要您愿意比他们努力工作,您将获得与他们相同的奖励!
我接下来要说的是,无论您是否愿意相信它,都是客观地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