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05-12 财经资讯
       

人民币会引发金融海啸吗?

事实上,如果追根溯源,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很可能是造成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人民币改革的滞后不是加固防火墙,也不是中国经济的长远福祉。 相反,它是经济过热的助推器,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

文/何志成(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分析师)

2008年12月上旬的四个交易日,中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续四次下跌,这是近年来罕见的情况。 市场上有很多讨论,也有不同的解读。 而我在不同场合都坚持过这样的判断:所谓人民币进入贬值通道的预期是站不住脚的。 人民币单位相对劳动价值仍被严重低估,中长期升值趋势不会改变; 所谓中国政府利用人民币大幅贬值来提升出口竞争力,甚至通过突然大幅度的下行波动来增加在美欧贸易谈判中的杠杆,也是不负责任的——人民币不一种“政治货币”,更何况还会为深陷金融危机的欧美国家提供贸易保护主义借口。 在我看来,人民币突然大幅波动既有技术原因——它需要跟随世界上大多数货币兑美元小幅下跌(完成损失);也有技术原因——它需要跟随世界上大多数货币兑美元小幅下跌(完成损失);还有技术原因。 还有市场预期变化的原因——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人民币不能使用。 即使单独来看,仍持续大幅升值; 需要改革,这或许是加快改革之前的一次考验。 如果人民币的市场交易更加完善,定价更加市场化,波动幅度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进出口企业和内地居民对美元的需求有多大?

果然,在四次跌停后,人民币汇率迅速被拉升。 12月上半月剩余交易日,人民币恢复此前稳中走强的形象xm外汇,连续多日升值。 我还注意到,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会停止。 显然,试水的意图很明显,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改革将是未来的主要趋势。 我预计2009年人民币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扩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国内外汇市场的参与,提高人民币市场定价的比重;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意识地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选择人民币作为对华贸易结算货币; 加快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鼓励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交易市场; 将人民币波动幅度从目前的每天0.5%提高到每天1%。

为什么要加快人民币改革?

人民币是否应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人民币不改革会给中国带来长期战略利益吗? 如果人民币不走出去,是否会自动筑起一道防火墙来防范金融危机? 我觉得这类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 一个经济规模超过德国、法国、英国,经济增量(规模扩张)位居世界第一的国家,如何享受经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 虽然有好处,但它始终拒绝货币的市场定价——货币汇率由贸易和市场决定,货币比率由货币单位中的劳动价值含量决定。

很多人喜欢引用近年来经济金融危机的两个案例来反对改革——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正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 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正是因为人民币没有走出国门、没有自由浮动,国际金融巨头才失去了攻击目标; 一旦人民币自由兑换,出口企业就会大规模倒闭,我们的金融体系就会脆弱等等。事实上,所谓我们有抵御全球金融危机“防火墙”的观点是自欺欺人。击败。 目前,我们的虚拟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麻烦可能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少。 有多少,尤其是大量出口企业所遭受的损失可能比很多国家的同类企业还要严重。 人民币不是可以自由兑换吗? 在贸易自由化已经非常充分的情况下,资金可以非常自由地进出国界——人民币实际上是一种影子世界货币。 那种说我们没有成为国际金融巨头针对的目标的说法就更加站不住脚了。 事实上,许多进出口公司和能源公司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走上了相反的方向(期权产品),遭受了巨大损失。

事实上外汇 人民币国际化,如果追根溯源,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很可能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 这次灾难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是经济失衡造成的。 经济失衡的根源是流动性泛滥和经济过热。 经济为何过热? 想想今年为什么有这么多企业亏损、倒闭。 六个月前,这些企业家对未来充满希望,加大生产、增加库存。 但当时的汇率并没有向他们发出任何经济可能突然转冷的信号。 为什么汇率信号会失效? 人民币缺乏市场化是最大的原因。

因此,当我们追究全球货币体系混乱的根源、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过热的根源时,不能只关注美国和次贷。 我什至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并不完全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债务,也不完全是由于雷曼、贝尔斯登等金融巨头的破产以及许多金融公司的巨额亏损造成的。 粗略计算一下,这些国家和地区都难逃罪魁祸首:美国凭借世界货币地位疯狂印钞,日本长达10年的近零利率政策。 这两国率先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长期向全球市场输入流动性。 性,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欧元取代美元的野心被市场利用,导致其对美元和日元的疯狂上涨,导致流动性泛滥情况下的市场疯狂; 而全球虚拟金融市场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各种金融产品的疯狂投机,让美国人向全球出售次级债成为可能; 在人民币市场化程度不够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太廉价了。 一方面,全球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来自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廉价商品导致通胀受到通货紧缩的抑制。 通胀没有预警信号,导致一定时期内流动性泛滥。 在一定条件下,它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直至崩溃。 从我们国内来看,正是因为人民币的价值信号长期被扭曲,经济预期过热,企业才敢盲目地分散业务、扩大规模。 结果,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出现生产过剩,泡沫破灭,大量企业被动调整——出现大规模亏损甚至破产。 因此,人民币改革的滞后并不是强化防火墙,也不是中国经济的长期福祉。 相反,它是经济过热的助推器,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

不要错过人民币改革的战略机遇期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货币失衡和货币信用丧失。 想想美元连续七年多暴跌; 想想原油怎么能到147美元; 想想为什么中国股市能从998点到6000点,然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又跌回6000点。 1600点; 想想这几个月全球虚拟金融市场的大调整,都是暴跌,哪个产品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 想想最近美元突然暴跌,10天内下跌了15%左右。 哪个市场不充满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货币体系有问题,金融市场有问题,很多国家的信用有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最先暴露出来的也是在欧美国家,尤其是虚拟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 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是:欧美金融市场失去了信誉,欧美国家的货币也受到广泛质疑——所谓的世界货币和各种能赚取稳定收益的虚拟金融资产是不是一堆垃圾? ? 可以预见的是,由于许多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了“以毒攻毒”的短视做法,未来全球流动性将更加充裕,货币市场将更加波动。 甚至不排除一些国家的货币会大幅贬值。 这个时候中国有没有机会,人民币有没有机会,这就是我讲的战略机会。

显然,中国经济也遇到了困难,但与欧美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我们受害最小的恰恰是他们受害最大的,这就是货币的公信力。 虽然人民币也经历了四天跌停,但并没有像欧洲货币、大宗商品货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那样暴跌。 人民币在随后交易日的稳步上涨也表明人民币仍然是全球最有前景的货币之一。

所以,所谓战略机遇期是相对的:别人不稳定我就稳,别人信誉危机我就强。 一切都是相对的。 如果美元大幅下跌,再次进入贬值通道,我们很可能会因此失去战略机遇。 进一步分析认为,如果欧元和日元过于强势,则不利于人民币“走出去”。 前者是因为美元大幅贬值将使中国经济面临外汇储备大幅萎缩和出口企业大规模亏损的双重压力。 加快人民币改革将成为一把“双刃剑”,短期内会对中国经济造成稍大的伤害。 。 后者是因为人民币未来的竞争对手不是美元,而是世界货币体系中第二、第三大货币。 如果它们太强,人民币的吸引力就会相对降低。 因此,从人民币改革的战略机遇和大环境分析外汇 人民币国际化,我们不希望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也不希望这场金融危机过早结束。 从各方面来看,2009年都将是关键的一年。

2008年末,世界各国饱受经济危机之苦,都在关注中国能否率先走出经济衰退的阴影,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引擎; 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世界货币体系也在关注人民币——它能否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关键成员,为摇摇欲坠的世界货币的安全运行提供支柱系统? 我的总体判断是: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回事。 要彻底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大起大落的影响,中国经济必须加快改革,人民币必须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重要成员。 改革必须加快。 如果判断全球金融危机不会逆转中国的改革开放,如果相信只有依靠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继续高速发展,那么人民币改革一定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突击力量。未来的整体改革。 所谓抓住战略机遇期,就是如何抓住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利条件,能否充分挖掘和利用相对优势条件。只能依靠加快改革。 这个机会绝对不能错过,时间一去不复返。 我们把希望寄托在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