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理财市场大变化!保本理财退出市场,净值化时代消费者怎么买?

02-02 财经资讯
       

央视新京报1月14日讯(记者杨柳青)从2022年开始,资管新规经过三年过渡期后将正式施行,保本理财产品将不复存在。 保本理财产品退出将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净值时代消费者如何选择金融产品? 记者进行了采访。

“零风险”退出市场,保本理财已成为过去式

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根据监管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全面净值时代将开启,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记者浏览各大银行手机应用程序时外汇保本理财,很难找到保本理财产品。 其中大部分是净值型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都标有风险等级。

随后,记者咨询招商银行在线客服,客服表示,除存款产品外,其他理财产品均无“保本”。 目前该行拥有不同类型的产品,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分为R1-R5级别。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金融产品。 其中,审慎保守型产品的风险级别为R1,而审慎投资型产品的风险级别主要为R2或R3,风险较低。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张帅帅对央视记者表示,清理保本理财产品符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践行功能监管的要求。 保本型金融产品保留了部分刚性赎回属性。 本质是风险在不同产品、不同时期的分配。 风险和投资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脱离了资产管理行业的本质。 在保本理财时代xm外汇,银行承担了相关风险。 随着理财及相关产品规模的扩大,长期积累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监管机构引导银行业逐步清理相关产品。

(图片来自CFP)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持续推进 专家建议:现有资产适合“一行一保”

张帅帅表示,目前区域性银行和龙头股份制银行在整体净值化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基本完成了净值化转型。 区域性银行现有金融产品主要规模较小,更容易转型和消化; 领先的股份制银行转型更加积极,能够更快地淘汰或延续老产品。 国有银行净值化转型进展相对缓慢,主要是由于现有理财产品规模较大,难以处置。 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有银行净值型产品占比仅为60%。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央视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向净值型产品转型已成为常态。继续前进。 截至2021年9月末,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占比占全部产品的86.56%,较去年同期提升26.08个百分点。 在新产品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老产品加速退出理财市场,理财市场转型进程有序推进。 保本理财大幅下滑,部分银行已出清。 与资产新规之前占所有金融产品约30%的情况相比,减少幅度已超过90%。

业内人士表示,过渡期结束后,现有理财资产中仍有10%左右可能无法按时完成整改。 对此,曾刚表示,对于过渡期结束仍未整改的产品,可根据不同机构、不同产品的情况进行具体处理。 由于该领域的产品规模占整个金融产品规模的比例并不高,因此无需进行总体指导。 适合一业一策、具体产品具体安排。

金融产品发展三大趋势或给银行机构带来更大挑战

张帅帅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预计理财产品的发展将有以下趋势:一是净值波动加大,大部分产品将无法获得近似直线收益。 -线收入曲线; 二是金融机构收入短期内会减少。 风险偏好,从而降低波动性,满足消费者对稳定性的需求; 第三,现金管理理财产品占比将根据监管政策下降,预计更多日常固定收益产品和最短持有期固定收益产品将逐步推出,成为现金管理产品的替代品。

“这将对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张帅帅指出。 银行不能再使用摊余成本法和非净值模型来隐藏产品波动; 也将对资产配置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 波动性加大意味着理财机构需要发挥更强的资产组合能力,实现多元化投资; 对产品丰富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金管理理财产品需要减少(规模低于全部产品的30%,低于风险准备金的200倍),这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探索更多的纯固定资产收益类、固定收益+、混合类、权益类产品保持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的稳定。

净值型产品波动性小幅上升。 消费者如何购买它们?

当被问及保本理财产品退出对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的影响时,张帅帅表示,保本理财产品已逐步退出市场,但理财子公司仍提供净额供给。价值型产品,主要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类、混合类等。与保本型相比,净值型产品的波动性略有增加,消费者可能会经历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

他建议普通消费者利用专业的理财机构和人员外汇保本理财,科学评估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行为,理解并接受投资收益与风险承担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您自身的风险偏好和资金期限要求,认购合适的金融产品。

一位基金从业者告诉记者,2022年理财产品的趋势是标准化、净值化。 建议消费者阅读理财合同,了解投资是高风险还是低风险项目,而不是通过品牌印象、口头描述等来判断是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