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张新:上海自贸区已具备率先开放资本账户的条件(4)

12-09 财经资讯
       

记者:资本项目可兑换后,投融资汇兑将更加便利,但同时,事中事后如何防范风险?

张欣:建立强大的账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多角度的风险管理,是我们的第六个技术准备。

资本项目可兑换后,金融机构和企业资金可按规则自由流动,取消前置审批。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取消审批后会存在一些风险,必须做好前面提到的宏观审慎管理和“三防”管理来应对这些风险。 做好这个管理,就必须有强大的账户信息管理系统,简政放权,实现从事前审批到事中事后管理的革命性转变。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建立了自由贸易账户、外汇管理等制度,形成多角度的风险跟踪和管理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联合金融机构历时一年多建设了自由贸易账户监控管理信息系统。 与现有相关系统相比,该系统在数据采集、监控分析和管理方面都有革命性的变化。 数据采集​​方面,可实现跨境资金流向24小时实时监控; 系统全覆盖,可供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使用。 企业和个人均可开立自由贸易账户,享受改革政策。 。 在监测分析方面,可以监测跨境资金的来龙去脉,可以监测分析各种性质、主体的跨境金融活动。 管理方面,系统提供灵活的电子围栏式管理环境,具有异常交易预警功能,系统嵌入宏观审慎管理功能,可进行个人与银行会计之间的跨境资金流动单位。 总容量管理。

外汇监管方面,建立了统一的数据采集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形成了核心业务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分工互补的外汇业务应用框架。 通过国际收支网上申报子系统实现国际收支申报信息的采集、核对和统计; 通过货物贸易外汇监控子系统,实现企业进出口、外汇收付及申报信息的综合管理; 资本项目管理子系统 充分考虑资本项目管理改革趋势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从主体监管角度构建管理框架,为企业提供资本项目下的各项服务。

目前,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已与现行外汇体系、人民币跨境体系等互联互通,并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上海清算所等市场基础设施对接。 通过这些系统,我们可以对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进行实时监控和事中事后管理。 因此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 企业版,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和现行外汇管理制度开展资本项目可兑换,我们有信心能够管控好风险。

首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已经成熟。

记者:对于管理部门来说,资本项目可兑换后,其统计和监测制度是否也需要调整?

张欣:适应可兑换的国际收支统计和监测框架必须与可兑换相兼容,这也是最重要的技术准备之一。

资本项目可兑换后,上海外汇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工作重点将从跨境资本流动事前审批管理转向国际收支统计和监测分析。 这就需要建立与资本项目相适应的制度。 可兑换国际收支统计和监测系统。 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与国际标准接轨,实现全覆盖、全方位监控。

加强国际收支统计方面,重点解决资本项目可兑换后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跨境资金流动更加频繁、跨境资金流动渠道更加复杂带来的新问题,确保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结构。 能够实现跨境资金流动全覆盖。 为此,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与国际最新标准接轨。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国际收支统计标准,优化调整涉外收支交易分类,特别将金融机构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和交易纳入范围国际收支统计,满足资本项目可兑换后的所有要求。 涉外交易类型统计需求。 二是重构国际收支统计框架,建立全方位的统计体系。 该体系涵盖中国居民与非中国居民之间的所有经济交易以及中国居民的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包括所有本外币资金跨境流动。 三是优化国际收支统计方法。 重点是强化金融机构在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中的核心作用,简化企业和个人申报流程,提高申报电子化水平,大幅提高国际收支统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长张欣

■历时两年,我们已做好十项技术准备,上海自贸区已具备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

■自贸区推行的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有管理的可兑换,不是自由放任。

■对跨境融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贸易投资外汇管制等有实际经济需求的部分实现可兑换。

■从风险防范角度,涉及洗钱、恐怖融资、过度利用避税天堂等跨境金融交易需要长期管控; 对外债规模和货币错配要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必要时实施短期管理。 实施资金流动管理。

■实践证明,上海自贸区并未成为热钱流入套利的通道,跨境资金流动和资金价格趋于理性稳定。

上海自贸区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今年2月,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会计业务境外融资和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标志着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迈出了重要一步。

《实施细则》取消境外融资前置审批。 企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以何种方式、多长时间、何种币种进行境外融资,杠杆率也较以前有所提高。 。 为优化境外融资结构,《实施细则》采用国际先进的风险转换因子,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运用人民币、中长期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上海个人境外投资也即将实施。

上海自贸区作为目前国内金融政策环境最好的地区,是否已经具备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 开放资本账户就意味着放任自流吗? 当危机爆发时,工具箱的库存充足吗? 如何防止自贸区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活动猖獗?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昨日对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上海分行行长张鑫进行了专访。

可兑换并不意味着自由放任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做出了部署。 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张鑫:今年4月,周小川行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31次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系列会议上发言时指出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 企业版,我国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资本项目的分类,40个项目中,有35个项目是完全或部分可兑换的,只有5个项目是完全不可兑换的。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已经不远了。周行长在讲话中还提出,未来要推进个人跨境投资、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外汇管理改革、资本市场开放、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防范风险等六项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这六项改革一旦全面实施,就意味着我国已全面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记者:2014年2月发布的《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以下简称22号文件)第一条指出,国家已发布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各项环境利用政策措施均适用于试点地区。 这确保了上海自贸区享有最优的政策环境。 上海自贸区在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张欣:近两年来,上海自贸区围绕周小川行长提出的六项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进行了试点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当前,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在上述六个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和落实,推动上海率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今年2月,央行上海总部发布《实施细则》,是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一步。 在上海率先建立资本项目可兑换路径和管理办法。

两年来,我们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我总结了十项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全面落实。 首先,上海已形成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政治保障、市场适应机制和企业理性文化。 在金融改革进程中,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同时以高度政治责任感牢牢把握风险防控底线,确保金融改革开放。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自贸区金融改革经过近两年,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跨境金融业务运营管理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 企业还可以独立、合规地适用中国人民银行的跨境金融活动规则。 自主从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资源。

上海自贸区开始放开跨境融资时,社会存在很多担忧,比如热钱大量流入、资本大量外逃,以及对汇率、利率的影响。 但事实上,上海金融机构和企业对跨境资金流动新规的运用非常理性。 据监测,截至今年5月底,自贸区已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各类跨境资本结算超过1600亿元。 自贸区尚未成为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的通道。 其中,按照新规则进行的跨境融资仅超过700亿元,这也是非常理性的,并没有大规模出现。 实践证明,上海自贸区并未成为热钱流入套利的渠道,自贸区资本项目开放政策缩小了境内外利率、汇率差异,压平境内对外套利和外汇套利空间,使得跨境资金流动性和资金价格趋于理性稳定。

记者:虽然到目前为止,上海自贸区还没有成为资本大规模流入和流出的通道,但一旦跨境资金对国内市场产生冲击,如何应对?

张欣: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技术准备:“管理可兑换”的制度安排。 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自贸区推动的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而是有管理的可兑换。 我们主要从事跨境融资、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贸易投资外汇管制等有实际经济需求的部分的可兑换; 即使对于可转换资本项目,我们也不搞自由放任,而是继续实施必要的宏观审慎管理。 在这种理念和制度安排下,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是可控的。

具体来说,兑换需要哪些管理? 今年4月,周小川行长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演讲时指出,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我国需要对一些资本项目实施长期管理,比如涉及洗钱的跨境金融交易、恐怖主义融资和过度利用避税天堂。 ETC。; 对外债规模和货币错配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必要时管理短期资本流动; 加强国际收支监测和分析等,这些是我们设计上海自贸区核心管理制度安排、准备资本项目可兑换技术的主要内容。

避免外债扩张和货币错配

记者:发展中国家外币金融开放的成功案例还很少。 货币错配( )是一个重要原因。 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对外债规模和货币错配进行宏观审慎管理?

张欣:《实施细则》建立了以资本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境外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这种市场化的外债管理理念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其特点是:一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不再需要行政审批,资金流动自由; 二是境外融资的规模、币种、期限都有相应的风险管理规则,市场主体可以按照这些规则进行测算。 他们可以自主提高境外融资的数量和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外债和货币错配的扩大,防止外债危机的发生。

具体来说,从外债规模来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境外融资规模本质上受到其实际资本规模的制约。 由于资本约束,各类融资主体的融资规模是可衡量的,同时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管理阀门嵌入到融资主体的日常资本活动中。 例如,区内企业可以以资本金两倍的价格从境外借入本外币资金; 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杠杆率为其资本的三倍; 设立独立核算单位的银行,其境内法人的融资杠杆率为一倍。 5%的资本等等。

在防止外债币种错配方面,系统设置了币种折算因素等现代管理手段,引导外债币种结构。 同等金额的境外融资,本币风险折算系数为1,外币风险折算系数为1.5,鼓励融资主体更多地开展人民币融资。

在防范短期热钱流入方面,系统还设置期限换算系数,优化境外融资期限结构。 对于期限超过1年的贷款,风险转换系数为1,对于1年以内的贷款,风险转换系数为1.5。 这将鼓励经济主体更多地投入长期资金,抑制短期资金流入。

建立外债规模、货币错配、短期资本流入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是我们在上海自贸区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所做的第三项技术准备。

至于如何应对异常的资金流入和大规模的资金流出? 我们建立了总量控制和应急管理工具储备,为第四项技术做好准备。 在控制跨境资本流动总量方面,建立了应对外部冲击风险的总体门控机制,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预警指标体系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当整个自贸区的异常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总量触发闸门时,就会触发风险预警。 我们可以根据预警级别调整相应的宏观审慎政策参数,甚至采取临时紧急调控措施,以确保币值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 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个人跨境投资计划就设定了风险预警和规模控制目标。 当资本流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启动宏观审慎参数调整。

再比如,在《实施细则》中,公布了各种监管工具和应急措施。 这些措施和工具包括境外融资杠杆率、风险转换因子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以及延长借入资金账户存放期限等。 、对借入资金征收专项存款准备金、征收零息存款准备金等。当跨境资金异常流入达到一定规模时,可以启动相应级别的管理措施。

记者:从国际经验来看xm外汇,由于各国对自贸区的管制相对宽松,也给利用自贸区开展洗钱、恐怖融资、逃税等活动提供了空间。 如何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张欣:放松管制后,洗钱、恐怖融资、税务犯罪、腐败犯罪被利用的风险也显着增加。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于2010年3月发布《自贸区洗钱风险研究》,明确指出自贸区洗钱的脆弱性,并列举了各类利用自贸区进行洗钱的案例和恐怖主义融资。 包括利用虚假贸易洗钱、设计结构复杂的交易或公司实施逃税犯罪、利用自贸区滞后的法规政策实施洗钱或税务犯罪等。 由于我国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上述风险远没有其他国家那么严重。 但从长远来看,随着金融业的扩大和开放,我们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资本项目可兑换后,根据国家公布的跨境资本流动规则,市场主体资金可以自由流动,无需审批。 政府职能由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管理。 政府需要管理两个主要风险。 板块:一是前面提到的宏观审慎管理,注重从总体角度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 另一个是“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重点从个人角度防范企业和个人洗钱、反恐怖融资。 和逃税活动。

在推进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过程中,人民银行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客户拒绝机制,创新业务洗钱风险以评估、跨境经营审核、清单监管为核心的自贸区“三害”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根据自贸区资金交易特点,设立跨境资金流动实时监控室,建立“三防”资金监控体系和可疑交易自贸区建立报告机制,重点监测洗钱高风险行业和高风险行业。 打击过度利用避税天堂的异常跨境交易等风险产品和可疑行为,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不断提高自贸区“三防”措施对金融开放创新形势的适应性。 同时,我们服务中央反腐败总体工作,积极配合打击腐败分子跨境洗钱活动。 建立“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测、分析和管理体系是我们的第五个技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