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摩根大通期货:首家外资全资控股公司蜕变史
本报记者 王宁
1996年5月27日,一家名为金沙期货的公司在广东省中山市悄然诞生,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 这在当时可能还没有被注意到。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期货公司的股东在过去的24年里几经更换,金沙期货的名称也几经更迭。 2008年,更名为摩根大通期货公司,成为摩根大通期货公司。 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控股公司。
近日,中国证监会批准摩根大通期货公司为我国首家外商独资期货公司,其唯一外资股东为JP()。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引入期货经营机构合格境外股东,促进期货经营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据此,《证券日报》记者对摩根大通期货进行了采访。 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公司有专门的团队对外宣传,暂时不方便对公司发表任何言论。我已将采访内容汇报给相关领导。如果公司愿意接受采访,将会联系。”
截至发稿,尚未收到摩根大通期货方面的回复。
第一家外商独资期货公司诞生
数据显示,摩根大通期货变更前,共有3家股东,分别为珠海大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盛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JP(),出资额2.3亿元,占4.6分别为2.254亿元和2.254亿元。 元,股权比例分别为50%、1%、49%。 变更后,JP()出资4.6亿元,完全控制公司。
《证券日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获悉,摩根大通期货的前身是金沙期货。 成立两年后,广东泰丰(集团)有限公司、中山泰丰电器有限公司收购全部股权; 1999年初,公司更名为广东泰丰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半年后增资扩股,随后进行股权转让和公司更名,直至2007年9月,公司注册资本为变更为5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上海大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JP()和深圳凯瑞达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仅有的三大股东。 次年,公司更名为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经过13年的发展,该公司正式成为中国期货市场第一家外商独资期货公司。
经过24年的转型,摩根大通期货完成了从最初内资到外资独资的转型,过程经历了多次转折。 记者试图寻找熟悉该公司历史和发展的业内人士,但无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青堪称中国期货市场教父。 1988年首次开始研究期货市场,是我国期货市场理论的奠基人;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期货市场研究员。 工作组秘书长,负责中国期货市场早期试点工作,早期期货交易所设计者。
常青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的期货市场鱼龙混杂,特别是广东省的期货市场。 大多数期货公司都是从外汇起家的。 届时,他们还可以代理国际外汇市场业务。 后来,他们被清理、重组。 ,才进入规范发展的状态。”所以,当时广东省有很多期货公司,其中有一些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也就是说,这家昔日在业内并不出名的金沙期货,时隔多年受到外资青睐,成为中国期货市场首家外资独资期货公司。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很神秘”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摩根期货“非常神秘”,对该公司了解不多。 公开数据显示,摩根大通期货在中国仅在上海设有1个销售办事处,公司只有20人,其中包括高管。 从公开可见的财务状况来看,摩根大通期货除了2016年净利润同比下降外,2013年、2014年、2017年均处于增长状态,尤其是2017年净利润大幅飙升1000万元以上起。 至4157万元。
同时,根据中国中期协会网站公开信息,摩根大通期货于2018年申请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但当时并未通过备案审批,风险管理业务尚未开展。尚未实施,股东尚未实际注资注册资本。
“摩根大通期货的合规意识非常强,特别是在法律要求方面。公司法务部门相关人员多次走访交易所和监管部门,进行业务核查工作。”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在商品期货方面没有太多布局,也许在金融期货方面布局较多。
据此,记者通过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网站查询每日交易及持仓信息,但未发现行业前20席位中摩根大通期货的相关持仓信息。
“我之前参加过几次行业会议,见过摩根期货的相关高管,但他们都给我一种距离感,话也不多广州权威外汇公司广州权威外汇公司,会后就匆匆离开了。”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消息人士向记者表示,摩根大通期货可能只会服务于股东公司,更多地专注于股票和债券市场业务。
事实上,《证券日报》早在2013年就曾报道过摩根大通期货,当时该公司对外界相对低调。 在记者了解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用“最神秘”来形容该公司。 所谓“最神秘”具体体现在其行为比较低调,从不主动开展业务。 “公司没有业务人员,摩根大通期货依托股东资源,拥有一批专业人才,只服务大型国际机构。”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 上一篇:富曼欧潘福平:平台的风控永远是第一位的
- 下一篇:如何使用招商银行一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