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因商而立,因商而兴
从因香港而繁荣的千年商都,到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用气质与胆识、开放与创新,呈现出中外碰撞融合的生动实践。世界。
对于广州这座素有“南大门”之称的城市来说广州权威外汇公司,开放是其固有基因广州权威外汇公司,是最大优势,也是进入新时代的鲜明标志。 世界巨型项目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在这里“开疆拓土”,当地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也从这里不断走向世界。
从因香港而繁荣的千年商都,到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用气质与胆识、开放与创新,呈现出中外碰撞融合的生动实践。世界。 同时,最大限度地捍卫实体经济,实现缓步缓急的释放和跨越。
未来,广州将在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因业而立,因业而兴
纵观历史,广州在积极拥抱以商业文明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方面独树一帜。 海外贸易始于汉代,唐宋时期更已通达各国。 即使在闭关锁国的清代,伟大的广州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诗》中写下七首诗,其中一首曰:“官商争洋船,十字门开两洋”。五丝八丝广东好,钱十三行堆得高高的。 良好贸易的延续,使其成为延续数千年的商港城市。
首届广交会于1957年举办,利用毗邻港澳的特殊区位优势,为中国对外贸易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 改革开放40年来,从未间断的广交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展”,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缩影和象征。
无数中国企业在广交会上走上了全球化、开放发展之路。 1978年,第44届广交会有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 40年后,在第123届广交会上,这一数字达到了214家,成交额比1978年同期增长了11倍多。
我们通常说改革开放是从小岗村开始的,但对中国城市极其重要的物价改革,其实是从广州的“一条鱼”开始的——计划经济条件下,门票当道,但爱吃鱼的广州人很难用鱼票买到活鱼。
这是探索价格改革规律的开始。 时任广州市市长叶选平说:“河里无鱼,市场上就有鱼。” 这意味着价格放开后,市场上的养鱼户将会更多。 于是,河鲜鱼混鱼市场在广州率先开业,确实为商业的复兴打开了一个钥匙孔。 这就是广州,一座实事求是、敢于冒险、尝试的城市。 第一批个体工商户在这里创造了财富。 内地第一家五星级酒店诞生于此。 建筑市场、蔬菜价格在全国率先放开。
基于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和吸引外部资本的天然能力,广州在改革开放初期发挥了两大重要功能。
一是吸引港澳台制造业资本。 “前店后厂”——即前面是香港、澳门,后面是珠三角。 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充分利用了两地的互补优势,在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形成。 全球产能最强的核心制造区,引领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与此同时,广州着力改革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机场、港口、地铁、路网、高科技园区等建设投入,进一步巩固中心城市地位。珠三角城市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南下广州追求事业梦想并安家落户。
二是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20世纪80年代,美国莫里斯公司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卡夫食品有限公司,拉开了广州轻工制造业引进外资的序幕。 随后,快速消费品巨头宝洁公司以及本田、丰田等日本汽车企业纷纷入驻广州,让广州的日化产业、汽车产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多年来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万家,实际利用外资915亿美元。 2018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值的67.3%。
近年来,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赋予广州新的定位。 2012年、2014年获批南沙国家新区、中国自贸区(广东)南沙片区。 2016年初,国务院批准的《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广州定位为“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
城市定位的大幅提升,也意味着广州必须承担更加重要的国家使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恢复,广州需要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发挥新的作用,在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土壤
要发挥这样的作用,离不开现代化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如果用改革开放40年的视角看广州,营商环境不仅仅是制度交易成本的降低,首先是历史积累的坚实基础和鼓励创新的深厚土壤、创业创造。
面对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广州在资源配置上始终务实。 一方面,广州瞄准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强化枢纽结构,具备国际航空、航运等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这些城市战略为供应链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广州在供应链领域的布局也走在全国前列。 过去十年,广州迅速成长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货物和服务贸易中心。 为进一步扩大在大宗商品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广州近年来组建了“石油产品交易中心”、“煤炭交易中心”、“粮食交易中心”和“金属材料交易平台”,支撑广州供应链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私营经济约占广州GDP的40%,从业人员超过450万人。 它是稳增长、促创新、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
例如,2018年7月,广州公布新修订的《广州市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方案》,将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2017年出台的《广州民营经济20条》也是专门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制的重要政策文件,极大提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广州也用事实证明:广州是事业成功、实现梦想的热土。 创业创新创造要到广州来。
近两年,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广州。 截至2017年,已有29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其中包括富士康10.5代显示全生态产业园、思科(广州)智慧城、通用电气生物科技园等。跨国公司给广州带来的不仅仅是规模扩张投资规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立足广州创新生态,把更多新产业板块、创新中心落户广州。
以富士康为例,它是最能体现“中国制造”优势的典型例子。 其10.5代显示全生态产业园项目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最大的外资项目。 由于技术原因,园区内很多设备需要从海外运来。 整个项目仅设备投资就达430亿元。 许多设备只能在无尘环境下使用。 广州增城开发区在项目检验检疫、免税等通关服务方面,协调海关部门的通关工作,提高通关效率。
更高水平的开放
如果说广交会是广州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和象征,那么2017年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则是象征广州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里程碑。
广州历来以商业文化名城而闻名,但借助《财富》全球论坛的平台,让世界看到了广州的科技创新活力和高端元素聚集能力。
2018年,全球权威城市排名机构GaWC公布了世界城市体系排名。 广州在入选的世界城市中排名第27位,跻身世界一线城市行列。 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等其他权威全球排行榜上,广州的排名也在不断上升。 这背后是全球政商精英对广州近年来开放水平、创新活力和治理能力的认可。
对于广州来说,自贸区是与国际接轨试点的制度创新高地。 其试点极有可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开放道路,让广州有机会率先与国际接轨,带来更高水平的开放。
世界上成熟、成功的自贸区都具备资本项目完全开放、汇率稳定、税收低三大基石,其本质是物流和资金跨境自由流动。 据了解,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不仅开展了跨境人民币直贷、跨境资产转让等多项跨境金融创新试点项目,还开展了跨境金融创新试点。开展跨境人民币借贷和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 离岸人民币结算金额突破2100亿元,发行广东自贸区首张熊猫中期票据。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地区的银行也在自贸区内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提高了跨境人民币结算效率,促进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 “珠江航运运价指数”已纳入交通运输部国家航运指数体系,船舶交易“单船单试”外币结算业务也已成功上线。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广州迎来提升开放水平的重大历史机遇。 广州还表示,将用全市之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主阵地建设,努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增强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共同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除了千年商业底蕴和商业城市坚实的现实产业优势外,广州独特的枢纽驱动力和网络连通性,以及战略机遇的叠加优势,将让广州真正承担起核心的使命。湾区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