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芳:人民币贸易和跨境结算的发展趋势(7)
目前来看, 尽管人民币在全球跨国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所占份额仍不到3%,在全球外汇交易额中的占比也不足2%,规模还不太大, 但这些举措的效果正在逐步释放。人民币在全部支付货币中的重要性排名已经上升至第五。随着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其在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
外汇市场交易量是能够较好地反映某一货币成为交易媒介货币的潜力指标。目前人民币占所有外汇交易量的比例超过2%。这个比例虽然看起来很低,但在这样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对于一个还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而言,它意味着相当大的增幅。但照此标准,美元无疑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美元占所有外汇交易量的比例达87%。
从外汇交易的地理分布来看,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香港这一重要外汇交易清算中心。香港占到全球外汇交易量的4%(英国占41%,美国占19%),从提升货币国际化程度的角度而言,香港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比其他新兴市场的货币更具竞争力。
总的来看,人民币即期和衍生品交易的确取得了显著发展。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在全球也有一定影响力,根据期货/期权交易量排序,中国三大商品期货市场都能排进全球衍生品市场前20名。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人民币的引领之下,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占全球外汇交易量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不过,美元、欧元和日元仍占据即期和衍生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人民币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是在即期、直接远期和外汇掉期市场,虽然从全球占比来看仍然较小,但比其他新兴市场货币的交易量要高得多。
人民币结算的好处有哪些呢?
首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有利于国内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境外企业与中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如果以美元、欧元和日元进行计价结算,由此带来的汇率风险通常主要由境内企业承担。如果能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境内企业可以避免承受这类汇率风险。
其次外汇 交易 趋势,节省了企业成本,包括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企业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此外,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非洲的发展尤其引人瞩目。符合条件、能够进行此类交易的非洲企业从最初的400多家增加到目前的6.73万家,所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结算范围也越来越广。最初的结算范围仅限于经常项目下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现在资本项目下也可以经过个案的审批参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2015年,以人民币计价的贸易结算额约为1.7万亿美元,接近中国全年贸易量的四分之一。可以说,贸易仍然是未来五年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人民币的使用程度可以提升到与欧元相媲美的水平。也就是说,如果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有大约50%的贸易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那么在全球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份额将占10%。
二、人民币在支付方面的变化
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的一个标志是人民币在支付方面的变化,如在跨境金融交易的清算和结算方面的应用。2014年11月,人民币已经取代加拿大元和澳元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而2013年1月,人民币在这一排名中仅居第十三位。有关人民币支付的数据主要来自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它通过统一信息标准的方式,给全世界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交易的信息交收网络。SWIFT的人民币数据主要记录参与人民币支付业务的机构数量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入境及出境支付。该数据也可以反映在SWIFT网络中人民币支付占全部支付额的比例。近年来人民币支付占支付总额的比例在大幅提高,从2011年底的0.3%升至2015年8月的2.8%。
在全球支付系统的重要性排名中,人民币已从2012年底的第20名上升至2015年9月的第5名,仅次于美元(占比43.6%)、欧元(占比28.5%)、英镑(占比8.7%)和日元(占比2.9%)。2015年8月人民币一度超过日元跃升至第4名。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在在全球支付方面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人民币支付交易发生的区域。2012年香港占主导地位,约占SWIFT网络内交易的80%,2015年尽管香港仍占主导地位,但占比降至70%。
人民币支付总额排名前15的地区中,新加坡、英国分别占6.9%、5.1%,中国自身仅占不到5%,名单上的国家大多成立了人民币清算中心。美国是个例外,美国2016年前没有人民币清算中心但它的人民币支付额占SWIFT网络内人民币支付总额的比例仍接近3%。
2014年,人民币跨境收支占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上升至23.6%,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离岸人民币市场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据SWIFT统计,2014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第6大外汇交易货币。
三、人民币债券发行量不断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的另外一个重要进展是人民币债券发行量不断提升。衡量某一货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使用潜力的一个指标是以各种形式发行的该货币国际债券(在货币本国以外发行的债券)占国际总债券的相对规模。当前,现有的国际储备货币占绝对主导地位,美元和欧元合计占未清偿国际债券与票据总量的82%,前5大国际储备货币占未清偿国际债券与票据总量的95%,人民币仅占0.5%,其他新兴市场货币也和人民币差不多。
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又称点心债,截至2014年底,已发行点心债券价值为3810亿元(590亿美元),香港成为中国内地之外人民币债券最大的市场,其他人民币债券市场还包括新加坡、台湾地区和英国。2015年在香港发行的未到期人民币债券接近4000亿美元。
截至2014年底,42%的点心债券由中国内地的政府机构、银行和企业发行,40%的点心债券由海外实体发行(中国内地及香港以外地区)。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第一次在伦敦发行了50亿元(约8亿美元)1年期人民币债券。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这是其首次试水离岸人民币债券,这一举动有助于深化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对于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诸多要素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贸易和金融交易领域已经占据一席之地。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交易流通的债券品种包括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金融债券等10多个品种,是人民币机构投资者进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平台。允许相关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必要配套举措,将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
四、人民币在外汇储备投资方面也有不菲的表现
尽管缺乏可兑换性,但人民币已经开始在一些央行的储备资产中发挥作用。这一实践自2011年下半年起最先在智利、马来西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展开。2011年9月5日,尼日利亚央行发表声明,表示它“已经完成了外汇储备多样化部署,将人民币(RMB)纳入原来仅包括美国美元(USD)、欧元(EUR)和英国英镑(GBP)在内的货币组合”。此外,智利2015年5月的货币政策报告显示,智利央行内部托管的投资组合中有3%的资产配置以人民币计价。
除了上述三个国家以外,一些国家官方声明和报告也显示,其央行也已经或正在考虑将人民币资产加入其外汇储备中,包括奥地利、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南非、瑞士、坦桑尼亚、俄罗斯和英国。打算将人民币加入官方外汇储备或已经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大多与中国有着较密切的贸易往来。因此,对这些国家而言,吸纳人民币加入外汇储备不但有利于储备货币多元化和流动性增加,还可以有效促进两国间贸易。
五、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
当前,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国际主要货币在离岸市场使用份额的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境外人民币总量继续扩容。截至2014年底,境外人民币存款约为2.7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7000亿元,离岸人民币总量占全球所有货币离岸存款总量的1.7%左右。
目前,人民币现钞跨境流动主要有个人携带现钞出入境和银行跨境调运现钞两个渠道。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入出境每人每次携带人民币限额调整为2万元。银行有两个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渠道,一是以我国和毗邻国家中央银行签订的边贸本币结算协定为基础,边境地区商业银行与对方国家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调运人民币现钞。二是人民银行授权香港、台湾等境外人民币清算行负责跨境调运人民币现钞。2007年,人民银行启用首个境外人民币现钞代保管库——中银香港代保管库外汇 交易 趋势,并以其为基础向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人民币现钞供应和回流服务。
人民币现钞跨境供应回流机制运行稳定,供应回流渠道已覆盖港澳台地区及周边国家,并向全球延伸。银行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总量稳步上升,2014年人民币现钞调入调出金额合计516亿元,同比增加23.2%。
在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背景下,国外许多金融机构都瞄准这个发展趋势,纷纷开办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在东盟国家广受欢迎,已被视为“硬通货”,不仅金融机构看好人民币业务,在东南亚国家的城市街头,私人货币兑换点也提供人民币兑换当地货币的业务。
2009年,中国银行曼谷分行完成了泰国第1笔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在拉美地区,中国人民银行和阿根廷中央银行2009年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达700亿元人民币。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逐步深入,持有人民币的境外机构逐步增多,客观上存在购买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需求。为了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并对试点期间境外机构的范围、准入方式、投资运作模式等事项进行了明确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