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同上富人榜!金融数据服务商万得、同花顺、东方财富的财富淘金术

08-02 财经资讯
       

金融数据服务商的起伏与股市的牛熊息息相关。

在2006-2007年和2014-2015年的两波牛市中,金融数据服务商获得了两次大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万得、东方财富同花顺的营收都上了亿元级别,迎来了第一个收获期外汇服务商,除万得外的两家,也相继登陆资本市场。而2015年的牛市,业务多元化的东方财富、同花顺营收呈指数增长,东方财富营收逼近30亿元,同花顺也达14.42亿元。

而在2015年的牛市中,行业的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东方财富的营收大幅超越万得(中金公司研究部曾出具了一份金融数据服务商营收统计报告,由于万得并未上市,预估全年营收为13亿),达万得近两倍水平,同花顺的营收也晋升为与万得处于同一水平。

同样为金融信息数据服务商,为何三家的营收、净利和市值/估值会有这么大的悬殊?在牛市中,各家的营收表现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它们的盈利模式存在哪些差异?

万得:吃定机构客户,“一招鲜吃遍天”

金融信息数据服务商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而生。

在上世纪90年代,万得及其他竞争者,均围绕着券商营业部的需求,进行网上行情系统开发,为券商营业部提供上市公司资料。由于同质化竞争严重,陷入价格战,金融数据服务商逐渐沦为券商营业部的“软件民工”。

处于迷茫中的万得创始人陆风,看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榜样——彭博资讯终端,从而开始了全面学习彭博之路。从产品形式、管理风格到用户定位,万得都以彭博终端为样本,瞄准机构用户,把握高端市场。

在推广上,万得也效仿彭博。其金融终端刚开始免费给券商等机构用户试用,然后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完善。

其实,在万得终端推出之初外汇服务商,市面上的竞争者不少,底层数据区别并不大。但万得因为其易用性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比如像一些需要设置公式来计算的数据,万得做成了工具,用户通过这个工具就能很快得到想要的数据,之后导出数据就可以直接使用,这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效率,深得研究人员的心。

同时,万得很重视售后服务,提供7×24小时的在线服务,且服务效率较高,承诺30分钟内为客户提供答案。笔者用万得终端已有10余年,每次遇到技术难题,总会习惯性给万得客服留言,然后总能在预定时间内获得满意的答复。

万得始终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并设有专门的产品部,负责跟销售部门和万得的直接用户沟通,及时了解客户需求,提供新功能的设计方案,然后反馈给公司的开发部门,由开发部进行技术实现。每年,万得资讯金融终端基本都有比较大的4次升级,在方便、易用、速度、数据等方面进行提升,甚至修改终端界面的颜色,小的升级平均每周有一次。每当万得开发出一个新的功能,即提供给客户试用,反复修改完善。

相对于彭博终端的有形硬件设备,万得提供的是专业客户端软件,在其官网即可下载。对于万得而言,数据的准确度及其覆盖面是其核心关注点,在最近的更新中,类似天眼查、启信宝的非上市公司相关工商信息也已被整合进来。

万得数据内容涵盖股票、基金、债券、外汇、保险、期货、金融衍生品、现货交易、宏观经济、财经新闻等领域,新的信息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以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其客户包括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银行、投资公司、QFII等金融机构。

高净利率、戒不掉的高端机构用户,万得终端筑起了高企的产品护城河,并且万得金融终端从不降价,每年单个账号都有10%-30%的涨幅。目前,万得终端正常的对外报价是1个账号6.8万1年,而同期的同花顺iFinD大约是6000元1年,东方财富的是3000多元1年。在很多金融机构的招聘需求里,“熟练使用Wind金融终端”被重点提及,其产品的需求也可见一斑。

万得未上市,其市场份额并不可知。然而2018年2月新湖中宝竞得万得股份的公告中披露,2016年,万得营收13.3亿元,净利润达8.26亿元,净利润率高达62%。若以2016年万得的营收数据为基础,以每套平均3.8万元的终端报价为计算依据,2016年,万得共卖出3.5万套金融资讯终端。而在市场份额上,综合各方信息,市场对其的估计是:万得占据高端机构用户的市场份额在85-90%之间。

正是高市场份额占有率、高净利润率,使得万得选择了更专一的道路。

同花顺:抓住C端用户,增值电信业务占据半壁江山

在万得死死占领超八成的机构客户后,同花顺则不得不谋变,转而挖掘个人用户的需求潜力。

根据公司财报,个人用户方面,截至2019年12月31日,同花顺金融服务网注册用户约49,637万人;每日使用同花顺网上行情免费客户端的人数平均约为1,301万人,每周活跃用户数约为1,640万人。2020年第一季度的APP月活数达3901.25万人,领跑行业,并远超对手东方财富和大智慧。

1994年,易峥创立同花顺,这是国内第一批互联网证券IT公司,至今已在该领域深耕25年。

2009年,同花顺登陆创业板增厚资金实力,业务布局全面加速;2010年正式上线iFinD,布局机构金融信息平台,同时获得投资咨询牌照,并开展荐股软件销售业务;2012年获得基金销售牌照,开始基金销售业务;2014年监管放开后,积极拓展券商合作开户相关业务;2016年起开发基于AI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上线AI投资、客服机器人等系列产品;2018年构建同花顺AI开放平台,上线多款AI语音产品,产品的用户体验大幅提升,夯实流量基础,同时加速推进AI业务。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凭借突出的产品优势和优异的运营服务逐渐在C端积累了海量的个人投资者用户,长期雄踞证券服务类APP榜首。以C端流量为基石,公司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各类变现渠道,目前营收主要贡献自增值电信业务(50.82%)、广告及互联网推广业务(26.52%)、电子商务(基金代销)业务(13.5%)和网上行情交易软件业务(9.16%)。

基于C端流量基石,公司主要通过增值电信业务对个人客户进行直接变现。所谓增值电信业务,指的是用户购买增值服务,以年费的购买形成预收款,后续逐月确认收入。具体而言,业务收入=月活数*付费率*ARPU值。考虑到同花顺APP的活跃用户普遍具有风险偏好高、价格敏感度低的特征,因此具有更高的付费率和ARPU值,收入转化较为顺畅。

此外,同花顺围绕着流量变现进行多元业务拓展,包括基金代销、为合作券商开户导流及广告等,如其基金代销业务在2015年牛市中创下5.29亿元营收,同比增长了足足18.5倍,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到了36.68%。然而,近两年,其“基金代销服务”的营收呈下降趋势,在已成红海之势的第三方基金销售市场,同花顺还如何保持其原有份额,已成考验。

在未来布局上,同花顺定位于智能资产管理公司,下注“人工智能+金融”,持续加大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的投入,而这是否能成为其未来的制胜点,则需交给时间来回答。

图表 2:2019年同花顺主营业务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