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做好利率互换交易综合服务

07-28 财经资讯
       

早报记者专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裴传智

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了中国银行间市场的创新步伐。

作为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汇率和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具体组织者和运行者中国银行外汇交易平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下称交易中心)在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的领导下,致力于银行间本外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和机制创新,成果斐然。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裴传智日前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利率互换市场的快速发展,已将收盘曲线应用于利率互换冲销估值,下一步,计划加强利率互换曲线报价管理,不断提升曲线的基准性,扩大应用范围。

裴传智同时透露,下一步,交易中心将根据市场需要,继续推进其他货币的挂牌交易服务。

东方早报:此次获得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的利率互换交易、冲销综合服务中国银行外汇交易平台,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比有哪些突破?

裴传智:近年来,随着银行间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作为人民币相关产品交易主平台和定价中心,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将衍生品市场服务由交易达成延伸到整个交易生命周期,已形成以利率互换交易确认、冲销为重点的综合服务体系。

这一业务在推出以后受到银行间市场成员的广泛欢迎。2012年经交易中心平台确认的交易超过19000笔,占当年利率互换成交的91.1%。交易中心先后组织开展了8轮冲销,共提前终止利率互换交易10570笔,名义本金合计6406.5亿元,以名义本金计的冲销比例为66.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利率互换交易确认、冲销综合服务涉及参与机构前、中、后台及法律等各个环节,其解决方案比较复杂、难度大。交易中心在参考国际通行做法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实际,开展了系列金融创新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交易中心的交易确认业务在全球首创了交易双方直接确认交易系统成交数据的模式,与国际市场通行的依赖于交易双方自行提交数据的模式不同,实现了数据的直通式处理,操作更灵活、风险更低,信息安全程度更高。在冲销业务上,交易中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冲销算法进行了优化,能够有效控制冲销带来的估值损益。

通过冲销,交易中心建立起了市场公认的利率互换估值体系。另外,针对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的情况,为降低市场波动对冲销操作的影响,交易中心将冲销业务流程由国际市场通行的两周缩短至4个工作日。

东方早报:交易中心在去年发布的系列利率互换定盘(收盘)曲线运行情况怎么样?是否有计划拓宽品种或应用领域?

裴传智:随着利率互换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成员对存量合约盯市估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缺少公认的利率互换曲线的问题日益突出。应市场成员的要求,交易中心于2012年5月正式推出利率互换定盘(收盘)曲线。

目前,该曲线包括 3M、 O/N等5个品种,涵盖1个月至10年的各个关键期限点。

自推出以来,系列利率互换定盘(收盘)曲线运行平稳,基准性得到市场成员的广泛认可。目前,交易中心已经将收盘曲线应用于利率互换冲销估值,不少金融机构已将其用于内部日常盯市估值。下一步,交易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利率互换曲线报价管理,不断提升曲线的基准性,扩大其应用范围。

东方早报:在推出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及日元的挂牌交易后,外汇交易中心下一步是否考虑推出其他货币挂牌?

裴传智:2012年6月1日,为了降低人民币兑日元的汇兑成本,促进人民币与日元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十家银行成为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的做市商,人民币对日元中间价形成方式改为直接根据做市商报价形成。

直接交易推出后,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日元市场流动性明显改善,2012年6月到12月日均成交量超过50亿元人民币,是当年1月到5月的40多倍。

1994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先后挂牌了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港币等五种国际储备货币。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大,市场对人民币与新兴市场货币等兑换交易的需求不断上升。为满足市场需要, 2010年以来,银行间外汇市场先后推出了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交易、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交易、澳大利亚元对人民币、加拿大元对人民币以及人民币对泰铢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下一步,交易中心将根据市场需要,继续推进其他货币的挂牌交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