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25年9月18日

29年来首次!黄金或超美债 全球央行储备格局巨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欣

全球央行储备格局将迎来里程碑式巨变!

近日,资管机构Crescat Capital宏观策略师塔维·科斯塔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一组数据引起热议。数据显示,除美联储外,全球央行储备中黄金占比自1996 年以来首次超越美国国债。这宣告了黄金正式登顶全球央行储备资产。

9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8月官方储备资产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央行已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8月末黄金储报7402万盎司(约2302.28吨),环比增加6万盎司(约1.86吨);截至8月末,我国持有黄金储备余额环比增加98.58亿美元至2538.43亿美元,黄金储备余额占同期外汇储备余额的比重环比上升0.23个百分点至7.64%,刷新历史新高。

今年六月,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调查》(CBGR)显示,超过九成(95%)的受访央行认为,未来12个月内全球央行将继续增持黄金。这一比例创下自2019年首次针对该问题进行调查以来的最高纪录,较2024年的调查结果上升了17个百分点。

该调查还发现,近43%的央行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增加自身黄金储备。即便金价屡创新高,且全球央行已连续15年净购入金,各央行依然对黄金青睐有加。世界黄金协会全球央行兼亚太区负责人樊少凯直言:这很好地反映出当前全球的金融与地缘政治环境的特点。在充满不确定性与动荡局面的当今世界,黄金依然是一项战略性资产。利率、通胀与不稳定局势等问题令全球央行忧心忡忡,这些都是促使其选择增储黄金来抵御风险的原因。

黄金与美债储备变化实际上是国际政治动荡与地缘风险加剧的具象投射。

9月11日,长江证券于博团队发布研报称,三大因素重塑央行资产配置逻辑:首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裂痕加深,美欧日英冻结俄罗斯储备资产事件,强烈冲击全球信用体系,俄罗斯率先加速囤金,此事成为各国央行购金的直接诱因。

其次,美国自身债务高企透支了美元信用。截至2024年年底,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达124.3%,单位新增债务对应的GDP值趋势性下滑。在技术进步尚无法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经济产出的背景下,美国偿债能力受限,只能通过“债滚债”、印钞稀释债务等方式短暂缓和债务压力,但这些做法都是以透支美国主权信用为代价。因此,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减持美元资产,购置更为安全、且抗通胀的黄金。

第三,全球秩序面临重构也推动央行购金以规避政治风险。具体来看,美国政治极化一方面导致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削弱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稳定性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美国对外政策的工具化倾向,这促使各国央行,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倾向于通过增持黄金来对冲美元体系可能出现的结构性风险。而在新兴经济体追赶发达经济体过程中,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风险。因此,新兴经济体出于发展、安全等因素考虑,多会选择减持美元资产、增持黄金。

此外,当前各国央行黄金储备策略正发生结构性转变。上述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调查显示,59% 的央行选择将黄金存放国内,较 2024 年提升18 个百分点;73% 的央行预计未来五年美元储备份额下降,而欧元、人民币及黄金占比将上升。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占比变化_央行增持黄金原因分析_外汇储备管理

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占比变化_外汇储备管理_央行增持黄金原因分析

期货新手入门— 初学者的三步曲

阴晴圆缺,潮涨潮落,自然界的每一法则都融透在期货市场中,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参悟这些规律是我们获得成功的惟一办法。进入期货市场,我们直接面对的将是三道墙,第一道是市场,第二道是品种,第三道就是我们自己,这也是初学者认识期货的”三步曲”。

第一步,我们要了解市场。其中市场的交易规则、政策环境、投机属性等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首先要熟知交易规则,也就是在实战中要善于运用它来保护自己的利益,避免因为不懂”游戏规则”而被”罚下场”的情况出现。市场的政策环境包括政府和交易所对待市场的相关政策、市场的规模、资金容量等等,对于大资金参与者来说,这是介入市场前所必须了解的,因为船越大,对容身的港湾深浅的要求就越高,而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投机属性,比如金属市场有较强的金融属性、商品市场则要遵循商品的供求规律等等。

第二步,我们要熟知品种。股票有股性,期货品种也各有”脾气”。比如,当前的大豆、铜等品种,由于与国际联动,它们受世界供求关系影响较大,资金力量在市场中的作用偏弱;而小麦等品种由于现货市场没有完全放开,受国内政策及资金力量影响较大。熟知品种,就如同耕地的农夫学会吆喝他的耕牛,骑马的人学会驾驭他的烈马一样,如果什么都不懂,卷起胳臂就”干”,跑了牛,惊了马,最后可能会交了”学费”还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当然,熟悉任何一个品种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只要下功夫,对市场和品种的研究、把握也并非难事,难的是了解我们自己,这就是第三步。期货市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贪婪和恐惧、幻想和任性等人性弱点往往都会暴露无遗,甚至那些”狗急跳墙”、”破釜沉舟”的感觉有时也会活生生地冒出来。经历了期市风雨的人,都深知”顺应市场”的重要意义,就像《谁偷走了我的奶酪》里的那只小老鼠一样,对市场突变的第一反应已经不再是抱怨和后悔,而是默默地、迅速地用行动来保护自己。

双标信用卡将“退市” 今后境外消费需带两张卡

在卡面上同时印有银联和Visa、Mastercard等国际卡组织标识的双标信用卡今后将逐步退出市场。日前,支付清算协会发了一则《有关单标识外币卡、双币卡政策具体内容》,要求银行停止新发双标识信用卡。

还有消息称,近期央行召集各大银行及相关银行卡组织,召开了关于外币单标卡及双标卡的发行管理会议。会议强调了关于外卡组织在取得国内清算业务资格前,仅能为跨境交易提供外币银行卡清算服务。会议的主要精神包括,重申了外币单标卡只能以外币记账,在境外实体商户或境外网络商户使用,境内使用范围仅限于符合外汇管理局规定下的还款等。境内的任何形式交易将被视为违规。同时,发卡行需要梳理外币单标卡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功能,新发外币单标卡也需要在协议中约定适用范围。

虽然双标银行卡被确定将不能再发新产品,但目前大家手里正在使用的双标卡还可以正常使用,只不过有效期到期后不能继续换发双标卡,需要以外币单标卡所替代。因此,双标卡将逐渐退出中国信用卡的历史舞台。

回溯

双标卡已在国内发行14年

所谓双标卡,是指一张银行卡上同时出现两家卡组织标识。比如银行卡上同时有银联和Visa的标识。国际卡组织与银联合作发行双标卡,Bin号开头是外卡组织的,比如Visa卡卡号开头是4,MasterCard卡号开头51-55,但在国内使用都是银联的清算通道,以人民币结算。比较普遍的双币信用卡有银联+Visa、银联+Mastercard、银联+JCB等几种。

据了解,第一张双标卡由招商银行在2002年12月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银行卡资深专家陆金华表示,双标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时代的产物。中国的双标卡具有中国特色,它解决了在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的环境下,国内居民如何在海外和国内刷卡消费的烦恼,以及解决传统信用卡办卡门槛高昂的问题。招行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双币卡的发卡量就突破100万张,创下了业界的奇迹。之后国内各大银行纷纷效仿推出了各自的双标卡,将双标卡带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持卡人无论在国内和国外,出行和购物只要一张信用卡就能解决,也感觉非常方便。

释疑

为什么要停发双标信用卡?

其实,上文提到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落实此前央行、银监会联合发布到《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二十二条已明确规定,境外机构与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合作授权发行银行卡的,应当采用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发卡行标识代码。境外机构不得通过合作方式变相从事人民币的银行卡清算业务。

融360信用卡分析师认为,停发双标信用卡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就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在银联未普及国外支付清算业务,以及国外卡组织不能进入中国的特殊时期,银行与银联及国外卡组织联合发行双币信用卡,方便持卡人在国内及境外支付使用。

目前,人民币清算市场开放在即,国外卡组织有望进入国内,获得支付清算相应资格,也就可能在国内发行自身品牌的信用卡,并要求商业银行人民币转接清算走自己的通道。正因为一张卡背后有两家卡组织,双币信用卡的权益归属存在争议,按国际惯例,一张卡只能归属于一个卡组织,并由该卡组织负责转接清算。因此,在人民币清算市场即将开放的大前提下,停发双币信用卡,是为国外卡组织进入国内市场“清路”,方便以后各家卡组织更有序地进行转接清算。

此外,有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双标卡多是磁条卡,极易被人克隆盗刷,也是它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技术原因。2002年后主要发卡银行发行了大量的磁条双币卡,错过了芯片卡起步时期。越发越多的磁条双币卡,增加了我国的信用卡芯片的迁移成本,提高了难度。

在芯片卡已经完成迁移的欧洲,很多POS机已经不接受磁条卡,使得不少带着磁条双币卡出行的国内持卡人感觉不便。国外通用芯片为EMV标准,银联则为中国特色的POB标准, 无法统一在一张芯片上。 芯片卡的普及更是只支持单一结算通道和标识的信用卡,以往那些可以选择结算网络的双币卡无法在芯片卡上实现,更无法迁移到芯片卡。

那么有没有可能发行使用银联Bin号的双标卡呢?相关卡组织人士告诉记者,这个设想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意味着所有国际卡组织都要在境外改造系统,工作量很大,成本很高,没有两三年时间肯定无法完成。

影响

今后境外消费需要带两张卡

双标卡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一卡走天下”的便利就此结束。今后想要同时拥有银联、Visa、Mastercard发行的信用卡,就要办理多张信用卡了。

停发双标信用卡对没有境外刷卡需求的持卡人影响不大,但对于常有境外消费需求的用户来说,会有不便。因为他们为了境外消费还需要单独申请一张Visa、Mastercard等国际卡组织的单标信用卡。而这种卡平时又不能在国内使用,国内还是只能用银联卡。因此,以前一张卡就能解决境内外全部刷卡需求,现在就必须要两张卡才能搞定。

另外,对于普通持卡人来说,现有的双币信用卡往往附带国外卡组织的用卡权益,还可以享受国外卡组织提供的用卡优惠。停发双币信用卡后,持卡人若只使用银联单币卡,就无法再享受这些权益和优惠。

有业内人士表示,停发双标卡一事暂时只是行业协会下发了文件,还没有权威部门的红头文件。所以,目前阶段,银行并没有一刀切地停止新发双标卡。而存量双标卡还可以正常使用到有效期满。所以,如果的确有需求,觉得双标卡更方便,可以赶紧向银行咨询申请,这样至少在未来五年内还能享受双标卡的便利。当然,双标卡是磁条卡,用卡人需要特别注意用卡安全问题。

问题

单标外币卡在国内使用范围有限

但是单标卡在国内的发行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这几年的各家各行的努力发卡,我们逐渐感受到单标卡的局限性。

首先单标卡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除了在国外使用外,国内只能在一些很少场所,比如高档的星级酒店、商场和餐厅使用。而Visa更是在2015年6月1日起关闭国内银行发行的Visa单标卡在中国境内的交易。手中的外币单标信用卡除了在海外交易外,在国内已经无法使用。对于不常出国的人来说,这类信用卡有边缘化的趋势,申请,平时没机会用,如果不足一定的交易次数还会被收取年费;不申请,万一要出国旅游、出差时消费又很不方便。

其次,国内发行的单标卡除了银联卡,其他卡组织信用卡无法绑定Apple Pay,最新的支付技术无法应用在这些卡片上,让人徒生遗憾,只能羡慕国外的亲朋好友们使用。对于在日常消费中的安全问题,无法通过采用新技术解决,让人扼腕。

现在很多外币单标卡都是打着“全币种卡”的口号进行发卡推广的。所谓全币种卡,是指在国外跨币种消费时,卡片不再收取货币兑换费。而很多人眼中的全币种卡就是在日本消费记账日元,在欧洲消费记账欧元,或者在泰国用泰铢记账,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所谓全币卡大多数是美元和人民币记账的,通常来说在国外消费用美元记账,在国内消费用人民币记账,也有银行直接采用人民币记账,无论持卡人在国内或国外交易。

双标卡为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清算市场即将开放之际,有关部门再次强调了关于外币单标卡应遵循的市场规则,虽然对于这类产品产生了一定的阵痛,但是对未来的中国信用卡市场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