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25年9月15日

月底人民币交易价反拉,境内外汇供求延续失衡——7月外汇市场分析报告

摘 要

7月份,日元套息交易反向平仓,日元汇率触底反弹,提振亚洲货币,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

7月份,跨境资金净流出压力缓解,人民币收付款逆差显著收窄,货物贸易是主要贡献项,但直接投资涉外收付款逆差扩大。

7月份,境内外汇供求失衡加剧,市场主体囤积外汇现象持续,即期结汇和购汇意愿齐升,市场对于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歧依然较大,多空力量较为胶着。

风险提示:海外金融风险超预期,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调整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如预期

正文

8月1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2024年7月份外汇收支数据。现结合最新数据对7月份境内外汇市场运行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日元汇率带动亚洲货币反弹,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

7月份,美国劳工部公布的6月CPI数据超预期降温,提振美联储降息预期,2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累计分别回落了42BP、27BP,美元指数从105.8降至104.1,累计下降1.7%,其中第一大贡献货币为日元,贡献率为54.7%,欧元、英镑、瑞士法郎、瑞典克朗和加元的贡献率则分别为36.7%、11.4%、4.8%、-2.7%和-5.0%(见图表1)。

日元兑美元汇率在6月末跌破160,7月初一度跌破161.95,刷新了1986年以来新低。此后,受美元指数回落、日本当局外汇干预【1】叠加日本央行加息预期增强影响,日元套息交易反向平仓,日元汇率触底反弹,月末升破150,当月累计升值7.3%。202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与日元汇率走势正相关性较强。7月份日元套息交易平仓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提振,离岸人民币汇率(CNH)在7月2日达到7.3080的低点后转为升值,月末升至7.2266,较上月末累计升值1.0%(见图表2)。当月,亚洲货币中,泰铢、马来西亚林吉特和新加坡元兑美元累计分别升值了3.2%、2.5%和1.1%。

从在岸市场看,7月份,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围绕7.13比1窄幅波动,累计贬值幅度由上月0.3%收窄至0.1%。不同于离岸人民币汇率,在岸即期汇率(境内银行间市场下午四点半收盘价)延续弱势盘整,7月19日央行下调7天逆回购和1年及5年期LPR利率各10个基点后,于7月24日还创年内新低。但于25日1年期MLF利率下调20个基点之际,却跳升557个基点,由上一交易日7.2760升至7.2203。这或受益于日元汇率反弹提振和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收紧,7月24日CNH HIBOR隔夜利率升至5.8%(见图表3、4)。此后,在岸即期汇率转为震荡,不过弹性明显增强,7月26日至31日期间日均波幅为172个基点,而5月7日至7月24日日均波幅仅为36个基点。到7月31日,即期汇率收在7.2261,较上月底累计上涨0.6%,结束之前月度“六连跌”。8月5日,境内外人民币汇率交易价创下本轮反弹的新高,在岸人民币汇率(CNY)和CNH分别最高升至7.1120和7.0836(见图表2)。

在岸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促进了三价合一,并带动了银行间市场即期询价成交量回升。7月份,在岸即期汇率相对当日中间价的月均偏离为1.87%,环比回落了0.10个百分点,其中7月25日至31日日均偏离为1.52%,逐渐脱离了跌停板位置;CNH相对于CNY月均偏离为+166个基点,环比回落了20%,其中7月25日至31日日均偏离+62个基点;即期询价日均成交量为342亿美元,环比增长11.5%,其中7月25日至31日期间日均成交量为437亿美元(见图表3)。

不过,人民币汇率在主要货币中总体偏弱。7月份,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BIS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分别下跌0.8%、0.9%和1.0%;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环比下跌0.3%,但剔除通胀影响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则延续上月升势,环比涨幅稳定在0.1%。而且,从月均值看,7月份在岸人民币即期汇率均值为7.2628,延续上月贬值态势,贬值幅度由上月0.3%收窄至0.1%。

外汇交易分析_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原因_7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7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_外汇交易分析_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原因

跨境资金净流出压力缓解,人民币收付款逆差显著收窄,货物贸易是主要贡献项

7月份,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继续逆差,但逆差规模由上月235亿降至139亿美元。分币种看,外币收付款逆差小幅扩大,由上月32亿增至56亿美元,但人民币收付款逆差显著收窄,由203亿降至83亿美元(涉外收入环比增加293亿美元,大于涉外支出增幅173亿美元),二者分别贡献了涉外收付款逆差环比降幅的-25%、125%(见图表5)。

分项目看,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收窄的主要贡献项是货物贸易,该项收付款顺差由上月379亿增至548亿美元,为历史次高,贡献了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降幅的175%。当月,直接投资、服务贸易和证券投资收付款逆差环比分别增加了58亿、21亿和15亿美元,贡献了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降幅的-60%、-22%和-16%(见图表6)。

7月份,股票通项下跨境资金流出放缓。陆股通(北上)资金净流出规模和港股通(南下)资金净流入规模环比均有收窄,前者由上月444亿降至166亿元,后者由807亿降至442亿元,股票通项下资金净流出规模由1251亿降至608亿元(见图表7)。7月份,外资加速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境外机构延续2023年9月以来净增持态势,净增持规模由上月876亿增至1475亿元,其中同业存单净增持规模由817亿升至1183亿元,记账式国债由上月净减持281亿元转为净增持305亿元,政策性银行债则由此前连续四个月净增持转为净减持55亿元(见图表8)。需要指出的是,外资持续净增持境内人民币债券涉及的交易,如果在境外完成结汇,或者通过近结远购的掉期安排无风险套利,并不直接增加境内结汇。2023年9月至2024年7月,境外机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余额变化和股票通项下由2022年2月至2023年8月月均累计净流出562亿元转为净流入658亿元人民币,但同期银行代客证券投资月均逆差结售汇由14亿增至42亿美元。

外汇交易分析_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原因_7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外汇交易分析_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原因_7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境内外汇供求失衡加剧,市场主体囤积外汇现象持续,即期结汇和购汇意愿齐升

7月份,反映境内主要外汇供求关系的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以下简称银行结售汇)逆差规模由上月478亿增至653亿美元,在13个连续逆差月份中,仅略低于4月份逆差669亿美元,为2016年2月以来次高。境内外汇供求失衡加剧,第一贡献项是银行自身结售汇,由上月顺差47亿转为逆差88亿美元,贡献了银行结售汇逆差增幅的77%,主要反映了分红派息的季节性因素影响;第二贡献项是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规模由上月397亿增至457亿美元,贡献率为34%;银行外汇衍生品交易合计净卖出外汇108亿美元,较上月减少21亿美元,贡献率为-12%(见图表9)。

7月份,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扩大的主要贡献项是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前者逆差由上月169亿升至215亿美元,后者顺差由69亿降至50亿美元,分别贡献了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增幅的76%、31%(见图表10)。不过,服务和货物贸易结售汇差额与对应项目的涉外收付款差额的偏离程度均有所扩大,前者负缺口由上月47亿增至72亿美元,为2023年以来新高,后者负缺口由310亿增至497亿美元,仅小于2015年8月缺口规模657亿美元(见图表11、12)。这体现为,7月份住户部门境内外汇存款增加了10亿美元,非金融企业外汇存款延续4月份以来升势,当月增加了33亿美元。

7月份,银行代客收益和经常转移结售汇逆差117亿美元,环比增加10亿美元(售汇环比增加21亿美元,大于结汇增幅11亿美元),贡献了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增幅的17%(见图表10)。当月,收益和经常转移项下售汇规模不降反升,环比增加21亿至163亿美元,收益和经常转移项下涉外支出环比增加7亿至406亿美元,二者均为历史次高,且均低于2022年6月(售汇规模为205亿美元,涉外支出规模为447亿美元),或反映外资利润汇出压力加大(见图表13、14)。

7月份,剔除远期履约额之后的收汇结汇率环比上升2.5个百分点至53.7%,付汇购汇率上升2.4个百分点至69.7%,创2016年2月以来新高(见图表15)。这带来的结果是,银行代客涉外外币收付款逆差与代客结售汇逆差缺口扩大至401亿美元,同样为2016年2月以来新高(见图表16)。此外,这也反映当月即期询价成交量上升,不完全是结汇推动,同时也有购汇需求增加的影响,市场对于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歧依然较大,多空力量较为胶着。

7月份,银行代客远期结汇和售汇累计未到期额延续年初以来的此消彼涨,但环比变动均有所收敛(见图表17),远期净结汇累计未到期额环比降幅由上月86亿收窄至39亿美元,贡献了银行结售汇逆差增幅的-27%,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境内外汇供求失衡压力。当月,远期结汇套保比率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至6.8%,远期购汇套保比率微降0.1个百分点至6.3%(见图表18)。由于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远掉期点数均值基本与上月持平,当月远期结汇意愿增强或受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推动。

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原因_外汇交易分析_7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7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_外汇交易分析_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原因

外汇交易分析_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原因_7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

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原因_7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_外汇交易分析

7月份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_人民币汇率年内首次月度收涨原因_外汇交易分析

风险提示:海外金融风险超预期,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调整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如预期。

注释:

【1】根据日本财务省数据,6月27日至7月29日,日本当局累计花费了5.53万亿日元(约合368亿美元)来支撑日元汇率。

https://www.mof.go.jp/english/policy/international_policy/reference/feio/monthly/20240731e.html

招商证券(香港)遭港监会罚2700万港元,内地券商境外合规亟待完善

此前,另一位联席保荐人──UBS AG及UBS Securities Hong Kong Limited(统称为UBS,即上文所称“瑞银”)已经因在中金金属及另外两家公司的上市申请中犯有缺失,于3月14日被香港证监会罚款3.75亿港元,并被暂时吊销为机构融资提供意见的牌照一年。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信证券(香港)、长江证券(香港)、海通国际等多家在港中资券商被港证监处罚。为何内地券商香港子公司频频被香港证监会处罚?

针对此次被罚事件的影响、招商香港审核流程、吴亦农去向、招商证券与招商香港之间的管理分配机制,《商学院》记者向招商证券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尽职审查不足,祸起中国金属

据香港证监会调查发现,招商证券及UBS各自在上市过程中没有履行联席保荐人应尽的尽职审查责任,以处理有关中国金属及其客户的多项不寻常的事实及迹象。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金属一事已属“陈年旧事”。资料显示,中国金属曾是一家自称从事金属回收加工的中国内地公司,2008年6月、2009年2月曾两度赴港IPO,最终于2009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集17.87亿港元。

中国金属在2013年1月被Glaucus狙击,揭发其帐目造假,致使该公司股票急泻而停牌。2015年3月,该公司被强制清盘。实际上,这是香港证监会首次根据“证券及期货条例”第212条取得法庭命令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清盘。2016年初中国金属被强制摘牌。

为什么香港证监会此时要旧事重提?

在对在招商香港及UBS的具体失职问题上,香港证监会指出了三点:对已撤销注册的客户的尽职审查不足、对第三方付款的尽职审查不足、对中国金属的供货商及客户的尽职审查不足。

中国金属2008年首次IPO前,UBS发现中国金属的其中一名最大的内地客户公司已于2007年3月被撤销注册,但却继续与中国金属或其附属公司签订销售合约。UBS虽预警却接受了中国金属的解释。

尽管招商香港约在2008年11月成为中国金属的联席保荐人,但负有尽职审查的独立责任。香港证监会认为,假如招商香港以专业的怀疑态度审阅UBS及其他专业人士提供的尽职审查文件,便会发现相关合约存在矛盾,从而对交易的真实性预警,招商香港对此却未采取任何步骤以跟进尽职审查。

招商证券 香港 全能版_香港证监会处罚内地券商_招商证券香港子公司合规问题

此外,在中国金属第二次IPO前,招商香港与其两名供应商进行了电话访谈,但没有证据显示招商香港曾核实其供应商的电话及身份。招商香港及UBS曾与中金再生部分客户面谈,但访谈纪录未显示在何处进行、是否核实客户身份。

招商证券香港子公司合规问题_招商证券 香港 全能版_香港证监会处罚内地券商

因此香港证监会判定,招商证券没有履行联席保荐人应尽的独立审查责任,进行妥善的尽职审查,没有留意多项不寻常的事实及迹象并作出批判评论性的评估,协助了一家不适合上市的公司上市。

招商证券 香港 全能版_香港证监会处罚内地券商_招商证券香港子公司合规问题

事实上,在港证监对招商香港作出谴责并处以罚款之前,事态已现端倪。

UBS此前已经因在“另外一家公司”及中国森林、天合化工的上市申请中犯有缺失,于3月14日被香港证监会罚款3.75亿港元,并被暂时吊銷为机构融资提供意见的牌照一年。

招商证券 香港 全能版_招商证券香港子公司合规问题_香港证监会处罚内地券商

尽管当时香港证监会并未披露在UBS在“另外一家公司(该另一宗上市申请)”的相关情况,而在如今看来,所谓“另外一家公司”即为中国金属,未披露的原因也为如今处罚招商香港埋下伏笔。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9年2月27日,香港证监会还暂时吊销了招商香港前负责人员吴亦农的牌照,并指出招商证券是2009年某项上市申请的其中一名保荐人。

招商证券香港子公司合规问题_招商证券 香港 全能版_香港证监会处罚内地券商

事实上,因为在中国森林、天合化工、中国金属这三宗涉嫌IPO造假案件中没有尽职审查,除了UBS之外,摩根士丹利、美林远东、渣打证券等3家知名国际投行,在今年3月14日也分别被香港证监会分别罚了2.24亿、1.28亿、5970万(港元),四家合计被罚近8亿港元。

招商证券 香港 全能版_香港证监会处罚内地券商_招商证券香港子公司合规问题

港监会监管趋严,内地券商被“紧盯”

针对IPO保荐人的失职,香港证监会在3月14日向全球知名的四家大投行(瑞银、大摩、美银美林、渣打证券)开出了总计近8亿港元的高额罚单,此事对港股市场以及投行行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某香港资深投行人士表示:“14日的处罚创出了新高,而处罚的影响应该会对保荐人构成压力,在争取业务时,也得注意项目的质量。比起金钱,罚停牌的严重性来得更重,因为不能做生意。”

而香港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分析师叶尚志也表示:“这次的罚款金额之高,是香港巿场罕见的,可能也预示着香港证监会有加大监管力度的倾向,这次罚款的阻吓力确实很大。对于香港新股市场应该是好事,投行对准备上市公司的尽职审查,将会更加严谨。”

事实上,在3月14日对UBS开罚单之际,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先生(Mr Ashley Alder)表示:“这些执法行动所针对的是保荐人缺失,尤其是保荐人在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的尽职审查时所犯的缺失。执法行动的结果显示证监会高度重视保荐人的高操守标准,因为这样才能保障广大投资者和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的廉洁稳健及声誉。有关的执法行动向市场传达强烈而清晰的讯息,就是我们会毫不犹疑地就失职保荐人所犯的失当行为追究它们的责任。”

今年以来,国信证券(香港)、长江证券(香港)、海通国际等多家在港中资券商被港证监处罚。

近年来,不少A股上市券商将国际业务(以香港市场为主)放在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相关收入占比也越来越高。

仅2017年,中金公司、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的国际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收入占比超过10%

不过,对内地券商开展国际业务而言,境外的合规是一大挑战,内地券商香港子公司频频遭到港证监的处罚就是例证。

对于此次招商香港公司合规问题的责任归属,上海某头部券商资深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招商证券香港子公司的问题,从独立法律主体来说,不算是招商证券的责任,但实质是。”

不同于内地的证监会,香港证监会是独立的法定机构,负责监管香港的证券及期货市场运作,也是香港负责监管金融及投资领域的四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

在上述资深投行人士看来,中资券商频遭港证监处罚,不是因为不够熟悉香港法规,他认为主要的是境外子公司和内地母公司之间利益分配和管理机制问题。他对《商学院》记者表示:“在境外开展业务就要按境外的规则来,但是涉及到内地业务,多少还是要找内地母公司帮忙,但是境外子公司和(内地)母公司沟通、管理机制、分配机制没有做好。”在他看来,香港的规则相比于比A股的要求要低,而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利益、机制的问题。

对于此次外资投行IPO保荐人的失职问题,他指出:“做到高层的人,最重要的是判断大方向的能力,管理层对于业务的风险没有判断力,这也是外资在中国很难做起来的原因。”

股权暗战二十载,谁将执掌券商龙头广发证券?

广发证券,这家扎根广东、跻身行业前十的千亿券商,正因第二大股东的股权减持计划,陷入一场暗流涌动的股权博弈。

2月12日,辽宁成大(600739.SH)公告称,拟在未来12个月内处置不超过广发证券总股本3%的A股股份。12日收盘,广发证券报15.98元/股,A股总市值1218亿元,以A股总股本3%计算,此次减持涉及市值约36.54亿元。这一动作或将打破“广发三宝”吉林敖东、辽宁成大、中山公用长达25年的股权平衡,也让市场嗅到了新一轮股权争夺的血腥气息。

广发证券 辽宁成大 粤民投_广发证券ipo

股权结构:从“铁三角”到微妙裂痕

广发证券自2010年借壳上市以来,前三大股东始终由吉林敖东、辽宁成大和中山公用占据,形成无实控人的分散结构。这一设计曾是其抵御外部收购的护城河——2004年中信证券试图收购时,正是吉林敖东与辽宁成大联手击退敌意收购,成就一段“兄弟同心”的佳话。

然而,表面的和谐难掩暗战。2020年,辽宁成大在粤民投(广东民营投资平台)支持下增持股份,短暂超越吉林敖东成为第一大股东;后者迅速反击,通过港股增持重夺宝座。截至2024年三季度,双方A股持股差距仅0.04%。此次辽宁成大抛售3%A股股份,可能将其总持股比例(17.94%)降至14.94%,与吉林敖东(20.05%)的差距拉大至5个百分点,平衡就此打破。

广发证券ipo_广发证券 辽宁成大 粤民投

截图自广发证券2024年第三季度报

广发证券ipo_广发证券 辽宁成大 粤民投

截图自广发证券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

减持背后:粤民投的野心与辽宁成大的困局

辽宁成大的减持并非孤立事件。2月10日,其控股股东变更为粤民投全资子公司韶关高腾,实控人从辽宁国资转为“无实际控制人”。粤民投董事长叶俊英曾任广发证券副总裁,这一人事关联让市场猜测:减持或是粤民投整合金融资源的战略一步,旨在通过辽宁成大间接强化对广发证券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辽宁成大自身面临营收压力。截至2024年三季度,辽宁成大实现营业收入28.89亿元,同比下降6.52%。广发证券虽是其“利润奶牛”(据此前媒体报道,自广发证券借壳上市后的13年,辽宁成大能拿到45亿现金分红),但面对医药、能源等主业扩张需求,减持或为“断臂求生”。

接盘猜想:老股东增持还是新势力入局?

市场对3%股权的去向众说纷纭:

1、吉林敖东“输血”接盘:作为依赖广发证券分红(累计超45亿元)的“铁杆盟友”,吉林敖东近年主业疲软,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其证券投资亏损超8亿元。增持广发证券既能巩固地位,又可优化投资收益。

2、粤民投“左手倒右手”:若粤民投通过关联方接盘,既可避免广发证券股权外流,又能为后续增持铺路。

3、广东省属国资入场:2025年1月,广东省政府发文鼓励省属企业收购券商牌照,广发证券作为本土龙头或成重点目标。

隐忧浮现:业绩波动与治理难题

广发证券的股权动荡,恰逢其业绩与股价的“多事之秋”。2021年市值逼近2000亿元后,其股价持续下行,市值缩水至1183亿元。业绩亦起伏不定: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6.24%,但受投行业务拖累(曾因康美药业造假事件被暂停资格),IPO项目量常年低迷。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治理结构。现年61岁的董事长林传辉已经“超期服役”多年,股权分散带来的决策效率问题,可能在此次变动中进一步放大。

未来走向:全牌照优势能否抵御风暴?

尽管危机四伏,广发证券仍手握全牌照和万亿级公募(易方达、广发基金)两大王牌。若新股东能注入资源或稳定治理,其行业地位或可巩固。但若股权争夺长期化,战略摇摆与内耗恐难避免。

这场股权变局,既是广发证券25年发展史的缩影,亦是中国券商行业资本博弈的典型案例。南方佳木能否扛住北风?答案或许藏在股东们的下一轮出牌中。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