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25年9月19日

北美观察丨美联储再度九月降息 平衡术下释放哪些深层信号

当地时间9月17日,如舆论预测,美联储宣布下调联邦基准利率25个基点至4.00%~4.25%的区间。这不仅是2024年底以来的首次降息,也是在就业市场走弱、政治压力高企、全球市场高度关注下的一次“聚光灯会议”。从声明到点阵图,再到主席鲍威尔的记者会,释放出的信号既有政策方向,也试图表达美联储捍卫其独立性的立场。

美联储降息25基点_降息背景_鲍威尔记者会解读_美联储降息对中国外汇储备

CNN报道,美联储9个月来首次宣布降息

降息背景:就业市场疲软与政治风暴

时间仿佛有意安排,去年9月18日,美联储以一次性50个基点的幅度开启了最受瞩目的降息周期;而一年后的9月17日,美联储再次选择九月“动手”,但这一次,只是象征性下调25个基点。前后仅隔一年,同样降息,力度与氛围却大相径庭,这种反差可说是观察美联储政策与美国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的绝佳窗口。

去年秋天,美国经济明显出现降温苗头,政策环境也相对单纯,美联储果断降息50个基点,幅度大于市场预期,释放出了“避免硬着陆”的决心。相比之下,本次降息更像是风险管理型的小步调整。

失业率上升、招聘放缓,让就业市场成为美联储最担心的下行风险。通胀虽有所缓和,却依旧徘徊在目标之上。更复杂的是政治氛围。特朗普政府反复要求加快降息,甚至对理事人选施加影响,使美联储的独立性再度成为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做出了降息25个基点的谨慎动作,不仅是经济考量,更是表达其独立性的姿态。

美联储降息25基点_降息背景_鲍威尔记者会解读_美联储降息对中国外汇储备

《华尔街日报》报道,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7月的一次发布会上6次提到“下行风险”,表示鉴于风险平衡的变化,降息是合理的

经济预测摘要和点阵图:温和宽松显露分歧

如果降息声明释放的是当下政策态度,那么经济预测摘要(SEP)和点阵图则揭示了未来路径。本次会议公布的SEP和点阵图,透露了几个关键信号。

首先,年内还有两次降息。多数委员预计,今年剩下的两次会议中,还会各降25个基点。这意味着,2025年底前,利率可能下探至3.50%~3.75%的区间。对于舆论猜测的“降多少、降几次”,这多少给出了暗示或答案。

其次,长期利率预期下移。这次公布的点阵图显示,委员们认为未来两年利率还会慢慢往下走,预计2026年大致在3.50%~3.75% 、2027年大致在3.25%~3.50%。而在今年6月公布的点阵图中,委员们预测2026年利率大约在3.75%~4.00%,2027年则大约在3.50%~3.75%,此次预期略有下调,但仍高于美联储官员普遍认为的2.5%左右的中性利率(既不刺激也不压制经济的平衡点),也高于2%的通胀目标,传递出了美联储不愿过度宽松的明确信号。

最后,成员分歧明显。新任理事米兰主张一次性更大幅度降息50个基点,而大多数委员选择渐进,最终形成了25个基点的决定。点阵图的分布凸显了美联储内部的意见不一。在记者会上,鲍威尔也承认委员会内部存在不同声音,但强调大多数委员认为循序渐进才是最稳妥的做法,并表示,这正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特点——通过多元意见的碰撞达成尽可能广泛的共识。

美联储降息对中国外汇储备_美联储降息25基点_降息背景_鲍威尔记者会解读

路透社报道,新提名的美联储理事米兰对下调25个基点表示反对,支持下调50个基点

鲍威尔记者会:三大看点

在记者问答环节,鲍威尔的表态成为市场解读焦点,舆论从其发言中捕捉到了几个要点。

鲍威尔明确表示,50个基点的更大降幅未获广泛支持,25个基点是“风险管理下的合适选择”。他透露,大多数委员都支持小步调整,这也是最终决定25个基点的原因。这一表态,说明了美联储拒绝大刀阔斧,强调渐进可控的立场,鲍威尔要告诉市场,这不仅是利率调整,更是稳定预期的动作,避免市场误以为通胀已完全解决,误读美联储要进入全面放水。

此外,鲍威尔直言,这次降息是为了应对就业市场疲软带来的下行风险,而非表明通胀已彻底消退。这一表述意味着,美联储抵御通胀和保证就业的“双重使命”正在重心微调:过去几年强调抗通胀优先,而现在逐渐转向平衡甚至偏向就业,稳就业已成为重点,这意味着,如果未来就业数据继续恶化,美联储的降息节奏可能会更快,而不是更慢。这是一次战略姿态的再平衡,换言之,鲍威尔希望告诉市场,降息只是“防止下行”的预防性宽松。

面对记者关于特朗普政府压力的提问,鲍威尔公开捍卫独立性,这也是此次发布会的一个重要主题。鲍威尔坚称,美联储的政策决策“基于数据,而非政治”。这不仅是例行表态,更是在政治高压氛围下的明确回应,试图表明美联储仍在努力坚守作为独立央行的核心地位。

总体来看,鲍威尔在这次记者会上的核心任务,就是在外部压力与内部分歧之间,塑造一个渐进可控、独立自主的政策形象。

美联储降息25基点_降息背景_鲍威尔记者会解读_美联储降息对中国外汇储备

《纽约时报》报道,鲍威尔表示,同时平衡持续通胀和疲软的劳动力市场,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局面

释放信号:谨慎开启,前路未卜

分析普遍认为,这次降息释放了三重信号。

如鲍威尔所言,降息主要考虑之一是就业疲软带来的下行压力,因此,相应发出的信号就是政策转向。

此外,鲍威尔讲话也表达出了渐进路径的思路,相比2024年“大转弯”的50个基点,这次显然强调渐进、谨慎。鲍威尔明确拒绝更大幅度的降息,试图发出“稳定可控”的信号,明确告诉市场,虽然宽松已开启,但节奏仍谨慎,不要将降息误读为开启“放水模式”。

除了政策取向本身,更为微妙的是政治压力下的拉锯恐将继续。这次降息本身就是一场平衡术,美联储既要回应就业压力,也要抵御政治施压。鲍威尔的表态更像双重信号:一方面告诉市场美联储会逐步宽松,另一方面告诉白宫美联储不会被迫“屈服”。短期看,降息将缓解借贷压力、支撑就业与消费;长期看,通胀回升风险和政治干预疑虑,仍会让美联储的每一步都走得像钢丝上的舞蹈。

从2024年9月18日降息50个基点的大幅急转,到2025年9月17日降息25个基点的谨慎试探,这不仅反映出经济形势的演变,也折射出美联储在政治与市场夹缝中的平衡术。前一次是对经济硬着陆风险的紧急回避,这一次则是在就业压力与政治干预阴影下的小心调整。对市场与全球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利率的技术决策,更是一场关于央行独立性与政策可信度的深层博弈。(央视记者 武卫红)

银行的外汇业务的外汇交易成本降低案例分析?

银行外汇业务中外汇交易成本降低的案例分析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银行的外汇业务日益重要。降低外汇交易成本对于银行和客户来说都具有显著的意义。以下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深入分析银行如何成功降低外汇交易成本。

海尔外汇风险管理案例_银行外汇交易成本降低案例分析_优化交易流程电子交易平台外汇交易成本

案例一:

某大型商业银行通过优化交易流程和采用先进的电子交易平台,显著降低了外汇交易成本。过去,该银行的外汇交易需要经过多个繁琐的人工环节,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错误,导致额外的成本支出。引入电子交易平台后,交易流程实现了自动化,减少了人工干预,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和准确性。同时,电子交易平台能够实时获取市场最优报价,使银行在交易中能够获得更有利的汇率,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案例二:

另一家银行通过加强与外汇交易对手的合作关系,降低了外汇交易成本。该银行与多家大型外汇交易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凭借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了更优惠的交易点差和手续费折扣。此外,合作还促进了双方在信息共享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合作,进一步降低了交易风险和成本。

案例三:

一家区域性银行通过集中化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降低了交易成本。以往,该银行各分支机构各自进行外汇交易和风险管理,导致资源分散、效率低下。通过建立集中的外汇交易和风险管理部门,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统一管理。集中化使得银行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进行大规模的交易,从而获得更好的交易价格和条件,降低了交易成本。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这些案例中成本降低的效果,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表格:

银行降低成本的策略成本降低幅度

某大型商业银行

优化交易流程,采用电子交易平台

30%

另一家银行

加强与交易对手合作

20%

区域性银行

集中化外汇风险管理

25%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银行降低外汇交易成本的途径多种多样,但都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环境,制定合适的策略。优化交易流程、加强合作以及集中管理风险等方法都能够有效地降低外汇交易成本,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银行还需要不断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创新,持续改进和完善外汇业务的运营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期货市场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重点做好丰富产品供给等五方面工作

8月20日,由郑州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主办,期货日报承办的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在郑州召开。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出席会议并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际经贸秩序深刻调整,不确定性成为全球经济关键词。历史证明,作为专业的市场化风险管理平台,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越多,期货市场独特作用愈发凸显。

今年以来,关税政策成为影响全球经贸秩序的关键因素,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为助力实体经济稳健运行、更好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期货市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市场发展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是期货市场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品种工具体系日益丰富。去年年底以来,国内期货市场新上市多晶硅、铸造铝合金、纯苯、丙烯等重要品种。截至目前,已上市商品期货和期权品种131个,可服务和辐射的国民经济领域更加广阔。另一方面,产业客户参与度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场产业客户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12.2%,48个主要品种产业客户持仓量折合现货市场规模超2亿吨;参与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1年保持增长。

二是期货价格影响力持续提升。国内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套期保值、期现套利、含权贸易等多种形式被广泛采用,期货价格深度嵌入现货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同时,一些品种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定价参考。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路径不断丰富,豆油、橡胶等品种期货结算价授权业务接续“走出去”,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期权品种数量扩容至91个。

三是期货市场日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方面持续助力乡村振兴。“商储无忧”助力保障粮食安全,“保险+期货”助力农户稳收增收,创新探索了多种“保险+期货”与其他业态协同融合的助农新模式。另一方面深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上市的商品期货和期权中有84个工业品,占比64%,在当前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的市场环境下,为制造业相关市场主体稳定经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提供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王颖认为,期货市场需要更加凝心聚力,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推进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做好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持续丰富产品供给。推动液化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品种上市,进一步完善商品指数体系,不断扩大期货及衍生工具覆盖面,更好满足市场风险管理需求。

二是坚定推进期货市场高水平开放。加快落实2025年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揽子重点举措,稳步增加特定品种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的境内期货期权品种范围,着力增强境外客户参与我国期货市场的便利度。

三是不断深化市场服务。持续完善产业服务模式,引导龙头企业更好直接利用期货市场稳定生产经营,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产业服务商开展风险管理,持续改善企业开展套期保值的制度环境。

四是提升行业机构专业能力。结合当前外部环境特点,针对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切实困难,加大业务和产品创新力度,打造更加多元适配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面向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产业企业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五是强化研究驱动发展。以中国资本市场学会成立为契机,充分汇聚各方研究合力,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研究能力,面向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需要,以及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的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为推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研究驱动力。

王颖表示,本次论坛以“赋能实体经济助力强国建设”为主题,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及当前期货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