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月报:原油需求逐步复苏到明年

OPEC月报:原油需求逐步复苏到明年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预测,今明两年全球对石油的需求量将逐步回升,远超当前产量而且到2022年下半年将超过疫情前水平。

OPEC预计,2022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比之前再增加330万桶/日,增幅约为3.4%,并将在第三季度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首次超过每日1亿桶。

非OPEC国家明年的石油产量将每日再增加210万桶,增幅为3.3%。

对OPEC原油的需求在2022年下半年超过每日3000万桶,远超6月份2600万桶的产量。

这应该能让OPEC的产量接近正常水平,他们已经恢复了在疫情期间削减的40%的产量。

然而第一季度,对OPEC石油产量的需求将跌至每日2640万桶,一旦石油产量逐步增加,可能会导致全球市场恢复供应过剩状态。

OPEC表示,发达经济体的刺激措施和高利率将使被压抑的需求在今年下半年释放,并将持续到2022年。

这是OPEC首次在其月度报告中对明年的石油需求进行了预测,表示明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依旧突出,需要仔细监控,以确保从新冠疫情中恢复。

这次预测符合OPEC及其盟国温和增产的计划,但计划获准前,OPEC必须先设法化解阿联酋与沙特阿拉伯的分歧。

华尔街投行二季报盘点,喜忧参半

华尔街资产规模最大的六只银行“巨兽”,已全数交出“成绩单”。

截至当地时间7月14日,随着随着摩根士丹利发布2020年四季度业绩报告,美国总资产最大的六只银行“巨兽”,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富国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已全部公布Q2财报。

得益于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贷款拖欠率的减少和IPO活动的增加,富国银行、花旗、摩根大通、高盛、美国银行的净利润分别增加-197%(Q1亏损,Q2扭亏为盈)、484%、155%、140%、34%;只有摩根士丹利的净利润下滑了5.6%。

然而,亮眼的账面数字更大程度上反应的是疫情后坏账拨备的解除。在营收上,由于低利率导致的利息收入降低,六大投行Q2数据便显得不再那么好看。

据统计,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高盛、的营收只增长了8%、6%、16%;其中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的营收还出现了负增长,分别降低了17%、7%和2%。

以下是各大银行的表现:

富国银行:扭亏为盈

7月14日,富国银行发布2021财年中报,创下了2年来最赚钱的单季度业绩。

财报显示,二季度,该行净利润60亿美元,每股收益1.38美元,超分析师98美元的预期及去年的亏损1.01美元。而其收入202.7亿美元也高于分析师预期177.6亿美元。

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388.02 亿美元,同比增长6.43%,净利润99.99亿美元,同比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38.56亿美元,基本每股收益为2.42 美元。

由于经济状况改善,该银行从其贷款损失准备金中释放了16亿美元用来弥补不良贷款的。去年第二季度,该行预留了84亿美元用于支付潜在的不良贷款。

但是,该行净利息收入下降了11%,主要是因为利率下降和贷款余额减少。

正如之前宣布的那样,该银行计划将第三季度股息从每股10美分上调至每股20美分。就在一年多以前,该行的股息为每股51美分。此外,该行还重申了在未来四个季度购买180亿美元股票的计划。

该银行正试图退出严格的联邦指导方针,该指导方针将其资产上限设定为略低于20亿美元,这阻碍了其增长潜力。

在一系列丑闻之后,美联储在2018年限制了富国银行的资产规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揭露了其员工为满足销售配额而开设的数百万个虚假支票账户。作为联邦政府薪资保护计划的一部分,美联储在去年4月取消了这一上限。

花旗银行:交易和信用卡贷款锐减

花旗集团14公布了2021年二季度财报,交易和信用卡贷款减少导致营收锐减,通过释放24亿美元贷款损失准备金抵消了损失。

财报显示,花旗Q2营收174.7亿美元,同比下滑12%,环比下降10%;Q2净利润为61.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倍多,环比下降22%,去年同期则为10.6亿美元;每股收益为2.85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的1.96美元,较去年同期的0.38美元大幅提升。

花旗银行利润的增加,同样得益于经济改善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不良贷款减少。与其他大银行一样,随着疫苗接种变得更加普遍及经济有所改善,花旗能够将之前的不良贷款转移到其资产负债表的“良好”部分,并释放24亿美元,而这些准备金需要投入59.4亿美元。

具体业务方面,全球消费者银行业务Q2营收68.2亿美元,同比下降7%,环比下降3%;机构客户业务103.9亿美元,同比增长下降14%,环比下降15%,主要由固定收益市场和企业贷款下降所导致;公司和其他业务Q2营收2.67亿美元,同比下降8%。

和其他华尔街竞争对手一样,花旗Q2固定收益交易收入大幅下滑,仅为32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36.6亿美元。股票和投资银行业务好于预期,分别为11亿美元和18亿美元,挽回了债券交易的损失。

花旗首席执行官Jane Fraser表示,全球复苏的步伐超过预期,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也随之上升,花旗对未来感到乐观。

苦于风控体系薄弱,花旗多年来长期深陷亏损泥潭。今年2月担任CEO花旗以来,Fraser削减了大量盈利状况欠佳的业务,她在4月宣布,花旗退出13个国家的消费者业务,以提升回报率,这13个市场中,亚洲国家占据了多数。

美国银行:利息收入大减

7月14日,美国银行发布2021财年中报。

财报显示,二季度该行净利润92.2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5.3亿美元;每股收益1.03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7美分,好于分析师估计的77美分。

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4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1.79%,归属股东净利润165.24亿美元,同比增长142.11%,基本每股收益为1.91美元。

  

报告期内,该行期末总资产为3.03万亿美元,税前利润为172.08亿美元,应收款项为679.67亿美元。

与其他银行一样,由于利率较低,美国银行的利息收入和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银行的利润从两个一次性项目中得到提振:该银行从其在大流行期间预留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中释放16亿美元,以及还记录了与英国某些应税资产相关的20亿美元一次性信贷。

虽然该银行的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但收入却没有上升。由于利率下降,本季度该行利息收入从一年前的108.5亿美元降至102.3亿美元。

此外,由于美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更偏重于期限较短的证券,这意味着与其他银行相比,当利率变化时,该银行的利息收入波动更大。

摩根士丹利:交易费用大减,资产管理费用大增

7月15日,摩根士丹利公布了截止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务业绩,交易费用大减,资产管理费用大增。

数据显示,大摩Q2净营收为147.59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36.6亿美元,同比增长8%,环比下降6%。

其中,非利息收入为128.94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20.6亿美元,同比增长7%,环比下降6%。净利息收入为18.6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环比下降8%。

非利息收入按业务划分,投行业务收入为25.6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1.42亿美元。交易收入为33.3亿美元,上年同期同期为48.03亿美元。投资收入为3.8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2.75亿美元。佣金和手续费收入为13.08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1.02亿美元。资产管理收入为49.7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32.65亿美元。

贷款损失拨备为7300万美元,上年同期为2.39亿美元。

净利润为35.12亿美元,上年同期为32.36亿美元,同比增长9%,环比下降16%。

基本每股收益为1.88美元,上年同期为1.98美元,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15%。摊薄后每股为1.85美元,上年同期为1.96美元,同比下降6%,环比下降16%。

高盛:史上第二赚钱单季度,但交易收入大跌

2021年7月13日,高盛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多项数据创历史第二高!

数据显示,高盛2021年Q2营收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16%,创下了历史第二高,分析师预估124.3亿美元(区间109.7亿美元至135.4亿美元),前值132.95亿美元;

高盛2021年Q2净利润53.47亿美元,创下历史第二高,市场预期34.17亿美元;每股盈利15.02美元,创下历史第二高,市场预期10.07美元,去年同期6.26美元。

分业务来看喜忧参半,其中咨询收入大增弥补了交易收入的大跌。

第二季度交易收入49亿美元,同比减少32%,分析师预估50.2亿美元;

第二季度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销售和交易营收23.2亿美元,同比减少45%,分析师预估24.9亿美元;

第二季度股票销售和交易业务营收25.8亿美元,同比减少12%,分析师预估25.3亿美元;

第二季度投资银行业务营收34.5亿美元,同比增加26%,分析师预估29.2亿美元;

第二季度每股收益15.02美元,分析师预估10.15美元(区间8.140美元至12.02美元);

第二季度净利息收入16.3亿美元,同比增长73%,分析师预估12.4亿美元;

第二季度薪酬费用52.6亿美元,同比增长18%,分析师预估43亿美元;

管理资产2.3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

 

截至2021年6月30日,高盛信贷损失准备金为40.9亿美元。

高盛首席执行官David Solomon表示,今年上半年的第二季度业绩和创纪录的收入证明了高盛客户特许经营的实力和重点战略的持续进展;虽然经济正在复苏,但我们的客户和社区在战胜疫情方面仍面临挑战。

摩根大通:财富管理增长迅速

受益于巨额贷款损失准备金释放,摩根大通二季度盈利超预期,营收好于市场预期但同比下跌7%。

财报数据显示,摩根大通2021年第二季度经调整后营收314亿美元,超市场预期300.6亿美元,同比下跌7%;2021年第二季度每股收益3.78美元,同样好于市场预期3.16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38美元大幅改善。

摩根大通二季度净利润为119亿美元,同比增长155%,较去年同期增长73亿美元。这主要受益于30亿美元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释放,而公司去年同期贷款损失拨备高达89亿美元。

对于30亿美元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释放,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Jamie Dimon评论称:本季度,随着环境持续改善,我们再次受益于大量储备释放,但正如之前所说,我们不考虑这些非核心或非经常性利润。

在具体细分业务方面,摩根大通二季度FICC销售及交易收入41亿美元,略不及市场预期41.2亿美元,同比下跌44%;证券销售及交易收入营收26.89亿美元,好于市场预期的22.1亿美元,同比上涨13%,主要受大宗经纪业务及股票及衍生品业务驱动;投资银行业务34.2亿美元,好于市场预期的29.4亿美元。

市场普遍预计摩根大通本季的交易收入将同比大幅下降。去年同期由于美联储采取大规模的疫情救助政策,整个市场交易异常活跃。

按部门划分,消费者和社区银行业务营收1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企业和投资银行营收132.14亿美元,同比降19%;商业银行营收24.83亿美元,同比增长3%;财富和资产管理业务营收41.07亿美元,同比增长20%。

摩根大通二季度第二季度净利息收入129亿美元;预计财年净利息收入525亿美元,市场预期531.9亿美元。

网红基金经理:极致配置出位发言特点人生

“我们公司的基金业绩挺好,为啥网络上没有人关注呢?”2021年,不少基金团队发出了这样的“灵魂之问”。

一贯低调、务实的基金管理行业,突然在2021年突然陷入了“流量”焦虑。这显然有他们的理由。

越来越多的资管机构发现,一个偏股产品的动销与否,除了近期的业绩、公司的实力以外,基金经理的名气、亲和力,乃至颜值都起到了决定性的贡献。

沪上一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几年没有业绩特别突出的基金经理,但是凭借的有力的营销,基金经理年轻帅气的脸庞,他们还是可以持续“收获”基民青睐,屡屡爆出爆款。

三年绩优不敌一幅“好皮囊”啊,有的基金公司人士总结道。还有基金公司内部建议,以后招聘基金经理,一定要找“有颜值”的。

但也有业内人士总结,颜值只是一类加分项,基金经理能否走红核心还是是否能打造出“人设”(人物设定)来。其中,有些网红基金经理是业绩人设、有些是明星人设,有些则是思想家人设。

理论上,只要能造就好感度、信任感和记忆点,能够引来基民的投资的人设,都有其价值。某种程度上,打造人设,成了网络时代里基金业的新的诱惑,一种“捷径”。

经验一:业绩人设!

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网红基金经理中,业绩人设还是最有用的。

但是就和明星“演技”一样,基金经理的业绩人设也有“打造”的空间

有些基金经理业绩并不是那么“能打”,但是基金公司通过一些手段和一些反复的记忆点轰炸,可以塑造业绩人设。

典型方案一、拼短期排名

2020年,一位北京的基金经理,以对半导体的极致配置,而收获了无数的粉丝,频频刷上热搜,同时也带来了巨额的资金流量。

这个或许本来“无心插柳””的开始,迅速成为了行业瞩目的焦点,并引发了有意识的“跟风”行为。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非常明显的是,不少年轻基金经理开始半导体、消费、新能源车、医药甚至周期品里展开“模仿大赛”。

这种类似医药研发中的“me 2”和“me better”的策略,已经出现了一批净值“蹦极者”,他们通过更极致的行业和主题配置、追求比“蔡经理”更大的净值波动,进而争取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关注。

从目前看,已经至少于十来名基金经理“研发”成功。今年以来,在半导体领域里,有些深圳的基金经理已经超过了领跑的蔡经理的波动范围。

而在新能车、白酒、医药等领域,偏股基金厮杀激烈,名次颠覆。

在支付宝近期的基金排行(见下图)里,已经出现了许多的新面孔基金。

在一些日净值波动剧烈的日子里,蔡经理也不一定能站在行业最前列了(如下图)。

虽然无从推敲上述基金经理真实的投资动机,但是显见得,近一年来,基金经理下注的力度是越来越大。

经验二:思想家人设 

除了业绩人设外,通过“独到”的表达,出位的语言,来给投资大众留下印象,也是很有效的成为网红策略,这点不妨总结为“投资思想家”人设。

早期看,能够说出“惊人之语”的,多数是确实对投资有不一般深度认识的基金经理,诸如陈光明、张坤等。他们的发言,也因为道理深入而引发业内外的学习和重视。

但过去一年,显然已经出现了许多或“言语风格鲜明”、或“表演欲强烈”、或表达“出位”,但难言言辞真实性的投资总结。

比如,去年有位基金经理,公开表示,经过实地拜访后,把投资版图从“投资不过山海关”缩到“退守长江以南”,目前“基本限于南宋的地盘”云云。

但随即有投资者提示,该基金经理同期的头号重仓股为山西一家上市公司,显然不属于历史上的“南宋”地界。

类似的还有基金经理,开口闭口“巴菲特”、“芒格”、“时间的朋友”,但其实历史上经常投到“爆雷”股的情况。

还有投资部总监,会刻意讲述“伟大的公司”、以及深度调研过程等,但是其实很少实地调研,只是乐于在会议室里听研究员汇报的。

虽然有些基金经理的发言经不起推敲,但是在“不追究细节”的网络平台上,他们的网红形象还树立的相当快,如果再结合前述的业绩人设,相对更容易成为网红。

经验三:类“明星”人设

除去业绩人设、和思想家人设以外,基金经理目前还有其他多种“明星”人设。

这类人设往往是抓住基金经理某些特点放大,进而通过大规模营销在大众中树立亲切、友善的形象,整个过程非常类似打造“明星”。

比如、“王宝强”人设,该种人设通常是对基金经理从小到大的求学艰辛历程做重点挖掘,强调基金经理出身贫寒,但努力奋斗,最后出人头地的故事,重点突出基金经理、勤奋、努力、朴实的人格特点。以“人好业绩好”的逻辑贯穿宣传始终。

当然,这类人设最大的问题是,基金经理的实际个人表现和包装的形象有距离,最终在某一刻真实形象暴露而“塌房”。

再比如,“学霸”人设,这个人设在过去半年极为流行,各大基金公司争相发掘旗下夺取过各省、各地级市、各县、乃至各年级的前三名的基金经理,然后加以勠力包装。

客观上,这些“学霸”的考试成绩通常是真实的,相比王宝强人设要可靠一些。

但不可否认,基金投资是个复杂的过程,如果仅仅凭借高考成绩就可以断定一名基金经理优秀与否的话,各家基金公司可以解聘庞大的人力招聘部门,改而聘请各大学校招生组工作人员代劳锁定人才。

所以,这类人设最大的问题是,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赶不上当年高考排名,导致“塌房”。

比如、“帅哥美女”人设,这个人设可能是上述几个人设中最经得起考验的那种。

毕竟业绩的变化,换一个季度就可以出现,而人物形象的变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撼动,加之还有医美行业的发达和服务。这类人设可能是最有希望不“塌房”的人设。

但这类人设的最大考验是,真正“看脸投资”的基民数量,以及这些基民日后更换选基标准的比例。

骨子里说,树立基金经理人设,只是基金行业在面对基民快速增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做法,就如同伪装人设的明星终究会“塌房”一样。

真正能够屹立不倒的人设,还是长期突出的业绩,以及对投资者利益发自心底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