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港币上演“大逆转”(图)

11-20 财经资讯
       

香港回归后人民币兑港币上演大逆转(组图)

侨汇券

香港回归后人民币兑港币上演大逆转(组图)

外汇

香港回归祖国进入第十个年头后,一度强势的港元也迎来命运的转折点。从2006年以来,人民币加速升值,到去年11月份,内地银行港币现钞的买入价(市民将手中港币卖给银行的价格)首次跌破1比1之后,今年1月11日,港币兑人民币交易价格也跌破1比1的水平,报1∶0.9997,这也是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上演了一次“大逆转”。

人民币兑港币汇价在建国以后50多年中几经大起大落,背后有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支持,其变迁至今仍为大家所津津乐道。而人民币在香港从寸步难行到畅通无阻,期间也折射出两地经济地位国内与市民心态的巨大变化。

港元对美元汇率_香港外汇市场港元汇率_美元对港元的汇率

1945年后 三家银行发行香港流通货币

1945年以后,香港地区流通的货币是由三家银行发行的,即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有利银行,1元以下的则由政府发行。到1959年有利银行被汇丰银行收购,这一时期的港币钞票均由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行,5元以下硬币由政府发行。1994年中国银行开始在香港地区发行钞票。到目前为止香港地区有三家银行发行钞票,即汇丰银行、中国银行和渣打银行。

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之所以仍旧使用港币,就是为了香港自有的金融体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而自由发展,这倒也符合港人治港的方针。

改革开放前 港币不值钱但能换侨汇券

据史料记载,在解放初期港币仍然在广州流通,因为人民币当时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信用。直到中国人民银行重新发行新人民币,以新兑旧1比10000的价格回收旧版人民币,人民币才逐渐在群众中建立起信用,港币逐渐淡出广州的流通货币市场。

由于广州人几乎家家都有香港亲戚,香港与广州经济在上世纪60年代后逐渐拉开距离后,当时不少广州人的生活开始接受香港亲戚的接济。家住香港的许大姐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60年代港币兑人民币的汇价,很多年都是100∶42.7,当时许大姐的父亲在香港做牙医,虽然艰苦,但每个月都会寄100元港币回家。当时国家的外汇储备非常缺乏,所以100元港币虽然只能在银行领到42.7元人民币,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领到同样金额的侨汇券。

美元对港元的汇率_香港外汇市场港元汇率_港元对美元汇率

据了解,当时的侨汇券上印有十元、一百元等金额,并配有副食品券1张、购物券1张、粮食1斤、油1斤等副券。那时候国内食品供应紧张,侨汇券相当于那时的粮票,很多东西如果没有这些票券,有钱也买不到。而有了侨汇券,就可以到各区的侨汇商店去买到紧俏货。

到了70年代,由于人民币逐渐升值,人民币兑港币的汇率曾一度飙升到20∶100,港币越来越不值钱,不少侨户还曾经为此十分担忧。但这种情况没维持多久,到改革开放前夕,人民币兑港币的汇率在30∶100左右。

没有侨汇券买不到紧俏货

1957年12月,侨户凭银行“侨汇证明书”到华侨商店领取购物证,按侨汇总额15%购买统销商品和紧俏商品,可跨月购买,全省通用。华侨商店出售商品时逐笔登记,满额即收回购物证,按月汇总报省商业厅。

银行结付侨汇时,按人民币数额发给侨汇供应证。1960年1月,省人民银行印制了面额分别为1元、5元、10元、40元、50元、100元的“侨汇增加统销商品供应证票”,定量供应统销商品,全省通用;又印制了“华侨特种商品供应证”,用于供应一般商品,华侨商店售出商品时剪下相应票值,按月分类回笼。

1962年7月,由省华侨特种商品供应公司统一印制“华侨特种商品供应证”,由银行根据汇额发给收汇人,使用期限1年,限市内使用,华侨商店在供应商品时剪票,按月回笼。1963年,各种侨汇证可以互相换购,各供应部门凭收回票证互相结算物资。1978年,由省华侨公司统一印制“侨汇商品供应证”,由银行发证,限市内使用,期限1年。粮油票证由市粮食局回笼,其他商品票证由市华侨公司回笼,国务院规定当年发放回笼率不应低于60%。

美元对港元的汇率_香港外汇市场港元汇率_港元对美元汇率

1982年7月1日,由广东省统一发放了新版侨汇证,有5元、10元、30元、50元、100元5种面额,使用期限2年,票证回笼率要求达到70%以上。1984年,广州市自行印制侨汇证,1988年7月,取消侨汇粮油定量供应,每百元面额侨汇证的粮油票视同10张购物券。

上世纪80年代 外汇券取代侨汇券风行广州

到了80年代,国家开始发行“外汇券”,当时中国银行于1980年4月1日发行了一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流通可与外币兑换的特殊人民币凭证,共7种面额:分别为一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一角;9个版别,外汇券正面为中国的风景名胜和中文“中国银行外汇兑换券”的字样及金额;背面则为英文“BANK OF CHINA FOREIGN EXCHANGE CERTIFICATE”和中英文字“本券的元与人民币等值。本券只限在中国境内指定范围使用,不得挂失”的字样及金额。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香港外汇市场港元汇率,外国人到中国可用外币兑换“外汇券”,并到特殊的地点,如友谊商店,购买当时人民币无法购买的紧缺商品。广州友谊商店的退休干部梁维炘对那个时期的情况记得非常清楚,他告诉记者,当时100港币可以换到30多块钱的外汇券,虽然外汇券和人民币是等值的,但实际上外汇券的使用价值远远高于人民币,因为它可以买到很多人民币买不到的东西,如555和万宝路等进口的香烟、冰箱、录音机和食品等,此外用外汇券在买一些紧俏的家电产品,还可以打8折左右,便宜很多。因此当时在友谊商店、中国大酒店门口,外汇兑换券黑市兑换价格约1∶1.3左右。

直到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停止发行外汇券,1995年1月1日香港外汇市场港元汇率,外汇券停止市面上流通,中国银行回收。外汇券退出历史舞台后,由于其设计精美,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票据,现在已成为收藏的对象。

上世纪90年代 黑市100港币能换140人民币

港元对美元汇率_香港外汇市场港元汇率_美元对港元的汇率

生于1980年的广州市民钟小姐,对于港币的看法与她的长辈有了一些不同。10岁那年钟小姐过年时从一个从香港来的远房亲戚手里接过一个利是封,里面装着100港币,这是她第一次接触港币。刚开始她只是觉得港币花花绿绿的很好看,并把这张港币放进了邮票册里收藏,有同学来了还拿出来炫耀一阵子。

1993年以前,人民币汇价一直较港元高。但1993年以后,人民银行宣布进行汇改,取消外汇券,人民币1年内跌至1美元兑8.4元人民币,这时港币才终于超越人民币价格。当得知港币兑人民币黑市牌价跌到100∶140后,钟小姐邮票册里的港币被父亲拿走了,兑换成了人民币。

此后港币兑人民币的汇率一直比较稳定,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港币兑人民币的牌价为100∶107。香港回归后,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但由于港币联系汇率一直与美元挂钩,因此人民币与港币一直保持着平行关系。

1997年 打港币保卫战对抗国际炒家

1997年10月,国际炒家对港币发起冲击,造成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率一度狂升至300%,恒生指数和期货指数下泻1000多点,大获而归。10月风暴过后,又是多次小规模狙击港元,利用汇率、股市和期市之间的互动规律大肆投机,狂妄地将香港戏称为他们的“超级提款机”。

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索罗斯联同其他财力雄厚的“金融大鳄”三度冲击在香港奉行的联系汇率制。他们采取“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大肆散布人民币要贬值的谣言,动摇投资者对港元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外汇市场大手抛出投机性的港元沽盘,同时在股市抛售股票来压低恒生指数,以及在恒指期货市场累积大量淡仓,指望在汇市、股市和期市相关连的市场上大获其利。

香港外汇市场港元汇率_美元对港元的汇率_港元对美元汇率

为了打破炒家的套利计划,8月27日,8月份期货结算前夕,特区政府摆出决战姿态。在曾荫权的指挥下,港府一天注入约200亿港元,将恒生指数稳托上升88点,为最后决战打下基础。

28日是期货结算期限,炒家们手里有大批期货单子到期必须出手。若当天股市、汇市能稳定在高位或继续突破,炒家们将损失数亿甚至十多亿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数百亿港元就扔进大海。当天双方交战场面之激烈远比前一天惊心动魄,全天成交额达到创历史纪录的790亿元港币。港府全力顶住了国际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最后闭市时恒生指数为7829点,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扬了1169点,增幅达17.55%。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立即宣布:在打击国际炒家、保卫香港股市和货币的战斗中,香港政府已经获胜。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顶住了索罗斯的进攻而没有经济崩溃的就只有回归后的香港,保住了香港几十年的发展果实。

2007年 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超港币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港币币值高于人民币。可转眼间香港回归祖国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一举突破7.80水平,创汇改以来新高。受此带动,港币兑人民币交易价格跌破1比1水平,报0.9997,这是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超港元。

由于广州等地与香港的联系非常紧密,赴香港商务和消费的机会较多,一些生意也经常需要前往香港,比如与香港有生意往来,在香港投资物业等等,而由于人民币在香港仍然不可以自由兑换,因此,广州人大多有持有港币的习惯。

但人民币贵过港币,却让很多人始料不及。陈小姐去年去香港旅游购物,尚余一万多港币留待再次赴港使用。可是没有想到,不到一年时间,手中港币缩水超过5%。一时间,不少广州市民担心人民币一旦升值手中的外汇资产将缩水,纷纷将手中的港币等外汇通过银行结汇换成人民币。专题统筹 林峰 专题撰文 时报记者 游星宇 专题摄影 时报记者 杜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