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央行论文: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向价格型为主转型

12-19 财经资讯
       

4月2日,央行网站发布货币政策委员会讨论文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预期传导与政策共振》。 文件强调,要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向价格调控框架转变。

本文基于开放条件下金融加速器的理论基础和考虑国际因素的泰勒规则,选取24个主要经济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001年起源于美国的互联网危机、2007年起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爆发的欧债危机、2011年起源于法国等欧元区国家的欧债危机、2013年起源于俄罗斯等国的新兴市场危机,是四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预期传导和政策共振。

文章指出,对金融市场预期传导的实证分析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中存在明显的金融市场预期传导。 四次危机期间,股市预期与债市预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联动效应,债市预期传导效率较低。 这说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推进,金融市场变得网络化,金融产品变得更加复杂,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加剧,整个市场交易变得情绪化国际金融外汇论文,这体现在金融市场预期的传导上。 。 从各经济体比较来看,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脆弱、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金融市场预期更加明显。

论文指出,政策共振实证分析表明,前两次危机期间,美国的政策缺口会显着影响其他一些经济体(尤其是欧美经济体)的政策缺口。 后两次危机时国际金融外汇论文,由于危机起源的经济体不是美国xm外汇,因此危机起源的经济体的经济周期位置可能与危机期间的美国不同。 此外,部分经济体面临利率零下限,银行间拆借利率等价格因素的影响,指标难以很好衡量这些经济体的货币政策立场,以及各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共振情况。经济已经疲软。 对资本流动进行一定管理的经济体货币政策独立性较强,受到其他经济体的影响有限。

文章提出四点政策建议。 一是强化预期管理。 以稳定预期为重点,加强与市场主体沟通,及时回应关切,消除市场疑虑,避免市场过度波动。 加快对影响预期重要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家信心,为稳定预期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和主要经济体央行保持密切沟通。 不仅了解其他经济体最新经济金融动态,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意图和考虑,充分评估对本国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还能及时说明本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考虑促进其他经济体的金融状况和货币政策。 央行对本国的了解以及将国内因素纳入决策职能。

三是注重本外币政策协调,处理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平衡。 我们应该以自身为本,兼顾外部平衡,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加强宏观政策国际协调之间取得平衡。

四是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向价格调控框架转变。 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大多采用基于价格的监管框架。 推动监管框架向价格型监管框架转变,有利于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沟通协调,提高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