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上,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副司长黄卉表示,国际金融监管的共识是金融是特许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凡未持牌开展的金融活动都是非法金融活动,其危害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这也是金融管理部门不遗余力治理非法金融的原因。但实践中却存在监管管合法、不管非法的现象。
非法跨境金融是非法金融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涉及资金权益和其他资产发生进出境的非法金融活动。其中汇兑型地下钱庄是最为典型的非法跨境金融。
外汇管理部门一直以来着力协同有关部门打击治理非法金融活动,2017年以来配合公安机关破获汇兑性地下钱庄案件2000余次,查处非法买卖外汇案件近万起,协同整治非法网络炒作平台3000余个,有力防范了跨境金融风险。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非法跨境金融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为打击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以汇兑型地下钱庄为例,初级阶段的地下钱庄违法主体是团伙式的,手段比较原始,主要是通过买卖银行卡外汇交易论坛,境外境外刷卡套现等操作方式,典型的是街头黄牛。2005年之后,随着互联网支付的兴起,企业化、专业化明显,操作手段也更加隐蔽,如跨境对敲(境内交割人民币、境外交割外币)资金境内境外独立循环,形式上并不跨境,也有构造虚假跨境贸易或投资,实现资金进出。在2015年以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创新,未来地下钱庄也逐步进入高级阶段,平台违法主体更突出,操作手法专业化、科技化、去中心化、传导性、隐蔽性更强,危害性更大。
黄卉指出,但是在打击治理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治理地下钱庄等非法跨境金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的挑战,有政策、缺法规、管合法,不管非法,在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强化功能监管,但是这一监管原则还没有在金融的法律法规中完全确立,部分金融领域尚未深化落实,监管管合法、不管非法的现象仍然存在。